

1.亦作"徹扎"。
2.謂穿透鎧甲。語出《左傳.成公十六年》"潘尫之黨與養由基蹲甲而射之,徹七札焉"。
1.見"兵連禍結"。
1.戰爭﹑災禍連續不斷。
1.軍糧。
1.軍隊。
1.軍隊的法規﹑紀律。
1.因戰爭而造成的騷擾和災害。
1.用兵的謀略。
1.軍艦。
1.軍中記載人馬的簿籍。
1.作戰時兵馬還沒出動﹐軍用糧草的運輸要先行一步◇泛指行動前須作好準備工作。
1.軍事結盟。
1.指壯丁。
2.士兵和民眾。
1.軍事計謀;用兵的謀略。
1.謂武器不銳利。
1.士兵的頭目﹐普通軍官。
1.見"兵連禍結"。
1.戰事;戰亂。
1.兵刃和弓弩。泛指武器。
1.傳令的士兵。
2.清代由官府發給﹑差兵執持的一種憑證。
1.亦稱"兵痞子"。
2.指在舊軍隊長期當兵﹑沾染惡習的人。
1.見"兵痞"。
1.特制的軍隊標號圖型和人員﹑兵器﹑地物等模型。供各級指揮員在沙盤上研究作戰和訓練等情況時使用。
1.軍旗。
1.戰爭的氣氛。
2.士氣。
1.武器。
1.指兵書;兵法。
2.指兵權。
3.宋代臨時委任的軍區統兵官"兵馬鈐轄"的省稱。
1.士兵﹑軍馬強壯。指軍隊強大﹐有戰斗力。
2.泛指強壯有力。
1.見"兵強則滅"。
1.用兵的權謀;計謀。
2.掌管和指揮軍隊的權力。
1.士兵。
武器藏兵刃于帷席之間。
①兵器兵戎相見。②軍隊屢佐大侯,以調兵戎。③戰士今兵戎始息,宇內初定。
1.指發生武裝沖突。
1.戰爭和喪亂。
1.駕船或管船的士兵。
1.軍隊。
1.箭名。枉矢和絜矢。主要用于守城和車戰等。
1.士卒;士兵。
1.指軍訓式的操練。
1.舊指軍訓式的體育操練﹐包括器械操(如單杠﹑攀繩﹑登梯等項練習)﹑兵式教練(如步法﹑槍操﹑隊列﹑軍禮等)兩部分。
1.戰事;戰爭。
1.兵力情況。
2.指用兵布陣。
3.猶兵力。
1.謂用兵力防守。
1.軍隊的前鋒。
2.主將﹐統帥。
中國古代對論述兵法的著作的稱謂,后成為軍事著作的通稱。《漢書·藝文志》著錄古兵書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圖四十三卷。歷代兵書從內容上可分為兵法、兵略、訓練、陣法、兵制、兵器、城守、軍事地理、名將傳等類。現存最早的完整兵書是《孫子兵法》。
1.古謂戰爭結束后把兵器交還有司。
1.兵法﹐戰術。
1.供役使的兵卒。
1.死于兵刃。
1.猶烽燧。古代邊防報警燃舉的煙火。借指戰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