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眾望。
1.見"文身斷發"。
1.謂深文周納﹐以入人罪。
2.謂思慮周密。
1.用法嚴刻﹐法網嚴密。
1.漢馬援在交趾立的銅柱。馬援字文淵﹐唐代避李淵諱﹐改文深﹐故云。見陳垣《史諱舉例》。
1.大蛤。
1.工于為文的名聲。
2.指文章與詩歌。
1.謂尚文過了頭。
1.文章圣手。
1.文章宗師。
1.文章與詩篇。
1.用文石砌成的宮廷臺階。
1.名實。
2.《春秋》筆法﹐謂字面上貶之﹐而實際上褒之。
1.文書記事。
2.指文學﹑史學的著作或知識。
3.指詩話﹑文評之類的書。《新唐書.藝文志四》"丁部集錄總集類"有"文史類"一目。凡所以譏評文人之得失者﹐如《文心雕龍》﹑《詩品》等﹐均列入該類。
1.舞樂名『高祖六年更舜之《韶舞》﹐名為《文始》。
1.知書能文之士。
1.重文的時代。
1.猶文告。
1.文德教化之事。
2.非軍事方面的事情。
3.文才;文章之事。
1.文章的氣勢。
①掩飾錯誤每有惡事,曲為文飾。②修飾言辭語言鄙俚,不加文飾。
1.傳說中的獸名。
2.有文彩之獸。
1.彩色絲帶。
①各種文件的統稱。有公務文書和私人文書之分。前者即公文,后者指個人或家庭、家族在社交活動中形成的書信、日記、家譜、契約、合同等。②指從事文書工作的人員。
1.明宮廷掌握主辦敕誥等一應機密文書的機構。亦稱制敕房。
以文書及文書工作為研究對象的學科。主要研究文書及文書工作的性質、任務、特點和作用,文書及文書工作的歷史發展,公務文書的性質、特點、體例以及撰寫的基本要求和方法等。
1.有關文字﹑文憑之類的卦象。
1.猶才女。
1.佛教菩薩名。文殊師利或曼殊室利的省稱。意譯為"妙吉祥"﹑"妙德"等。其形頂結五髻﹐象征大日如來的五智;持劍﹑騎青獅﹐象征智慧銳利威猛。為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與司"理"的普賢菩薩相對。中國傳其說法道場為山西省五臺山。
1.文件疏奏。
2.祝告上蒼之文。
1.毛色如豹之鼠。
1.文章作法。
2.文章學術。
1.文職官員出任或兼領統帥。
1.一點兒也不動。
1.指才智與道德。古代專用以稱頌帝王。
2.猶文才。
3.文章的意境或思想。
4.作文的思路。
1.文章的風格與作者本人相似。
1.毛色有文彩的馬。駟﹐古代一車的四馬。
1.歌功頌德的文辭。
1.文章精妙感動神靈。丁甲﹐神名﹐即六丁六甲神。
1.裝飾華麗的船。
1.謂拘守禮法而安于習俗。
1.即文星。
1.清代專藏《四庫全書》的書閣之一。在今遼寧省沈陽市清故宮之西。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修建﹐現屬遼寧省圖書館。
1.指政治上的謀略。
1.指周文王之孫?!稌⒄?繼自今文子文孫。"孔傳"文子文孫﹐文王之子孫。"后泛用為對他人之孫的美稱。
1.織布的梭。
1.對文壇的蔑稱。
1.文學界。
2.指文人聚會之所。
1.文雅的談吐。
2.談文。謂有關文字﹑文章等方面的議論。魯迅著有《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
1.文場的探子。
1.傳統戲腳色行當"龍套"的別稱。著文裝﹐于將帥升堂時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