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軍中的一種騎在馬上演奏的器樂合奏。
1.多年生草本植物。莖﹑葉與芭蕉相似,花黃色,葉柄內有纖維,可制纜索﹑結漁網,或供紡織和造紙用。產在熱帶或亞熱帶,也叫馬尼拉麻。
以種植香蕉為主的農民。
1.蕉布。亦指芭蕉莖的纖維。
1.用麻布縫制的衣衫。
1.用芭蕉葉制成的扇子。
1.以芭蕉葉代紙作書。
1.芭蕉葉。
2.淺底的酒杯。
1.端州硯石的一種花紋。產于廣東肇慶羚羊峽北岸坑。石質堅潤,色青,紋理間有純白片如蕉葉者,故名。用此石制成的硯,亦名"蕉葉白",為端硯的一種。
1.麻布制的衣服。
1.園名。即芭蕉園。在燕京(今北京)太液池東。明《太祖實錄》草稿焚燒于此。
2.指代藏書之所。
1.煎熬。燋,通"焦"。
1.黑色的牙齒。燋,通"焦"。
1.亦作"燋?"。同"憔悴"。
1.舊銅燒器中的一種毒質。
1.同"焦飯"。
2.俗稱鍋巴。
1.烽火。
1.水燒干的鍋。燋,通"焦"。
1.枯槁。燋,通"焦"。
1.比喻禍患。
1.枯萎的花。
1.同"焦黃"。
1.使金石銷熔。形容酷熱。
1.枯萎卷縮。燋,通"焦"。
1.干枯。燋,通"焦"。
1.燒焦糜爛。燋,通"焦"。
2.指死亡,滅亡。
1.焦慮勞累。燋,通"焦"。
1.晉石虎的浴池名。用燒燙的銅龍置于水中,使池水保持溫熱,故名。
1.猶憂慮。燋,通"焦"。
1.燋爛沉淪。燋,通"焦"。
1.憔悴貌。
1.土地燒焦。形容極其干旱。燋,通"焦"。
1.灼熱。
1.燒焦。燋,通"焦"。
1.聲音急促。燋,通"噍"。
1.燒焦。燋,通"焦"。
1.灼熱而熔化。
1.著急﹑害怕。燋,通"焦"。
1.含燋毒之銅。
1.同"焦頭爛額"。
1.燒盡。
1.同"焦尾"。
2.琴名。
1.憂慮,著急。燋,通"焦"。
1.熱煙。
1.凋零摧折。燋,通"憔"。
1.焦急戰栗。燋,通"焦"。
1.燒焦﹑摧折。
1.燒焦的種子。燋,通"焦"。
1.火炬。
1.燒焦的燈芯。燋,通"焦"。
1.燒焦。燋,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