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拉長聲音;舒緩的長聲。
1.方言。恰巧。
1.色采鮮明的衾被。
1.《史記.滑稽列傳》"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淳于髠說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后因以"齊禽"比喻胸有抱負而暫時未能施展的人。
1.驅馬并進。
2.并肩驅馳。比喻才力相等。
1.同"并駕齊驅"。
1.同"齊頭并進"。
1.見"齊驅并駕"。
1.猶言并駕齊驅。
應有盡有,一點都不缺設備齊全|準備齊全。
1.平民。
2.齊國的人。
1.一齊殺敵。
1.容飾齊一。
1.莊重恭敬貌。
1.指春秋齊景公時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勇士。
1.莊重恭敬的神色。
1.樂府雜曲歌辭名。三國魏曹植《名都》﹑《美女》﹑《白馬》諸篇并屬《齊瑟行》。皆以首句名篇。見《樂府詩集.雜曲歌辭三.齊瑟行》宋郭茂倩題解。
1.山名。唐時屬池州(在今安徽貴池南)。唐杜牧《九日齊山登高》詩﹕"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后人詩文中言及"齊山"﹐多用此典。
1.指登高能賦之人。
1.尚同。謂務求同一。
1.齋戒時靜居之所。
1.猶齊譽。
2.異口同聲。
1.聰明睿智;聰明圣哲。齊,通"齮"。
1.四種美好的德性。
1.粢盛。放在祭器內供祭祀的谷物。齊﹐通"粢"。
1.與世俗相同。
1.齋事。
1.頭相齊平。
2.指一齊仰頭。
1.舊時喪服名。
1.亦作"齊唰唰"。
2.形容動作一致,非常整齊。
1.見"齊刷刷"。
1.喪服名。為五服之一。服用粗麻布制成,以其緝邊縫齊,故稱"齊衰"。服期有三年的,為繼母﹑慈母;有一年的,為"齊衰期",如孫為祖父母,夫為妻;有五月的﹐如為曾祖父母;有三月的,如為高祖父母。
1.剪刀的戲稱。齊,通"剪"。宋洪林在《文房圖贊》中把文房的用具畫為十八人﹐各封以官﹐并為文贊之。封剪刀為"齊司封"。
1.并立。
1.使風俗相一致。《淮南子》有《齊俗訓》﹐高誘題注"齊﹐一也。四宇之風﹐世之眾理﹐皆混其俗﹐令為一道也﹐故曰齊俗。"
1.整齊嚴肅。
1.同"齋速"。
1.疾速。齊,通"齮"。
1.太平。
1.古代用于祭祀的一種濁酒,呈紅赤色。
1.猶如一體。
2.匹配;結合。
3.指妻子。
1.指妻子。
1.謂高與天等。
1.稱頌人福氣大,與天相齊。
1.農具。捻軍曾仿制作為武器。
一致;共同若備(劉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
1.表示不多不少剛滿整數。
2.從頭。
1.多方面同時前進。
1.即齊天鐥。
1.整數。
1.劈頭蓋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