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山名。唐時(shí)屬池州(在今安徽貴池南)。唐杜牧《九日齊山登高》詩﹕"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jié)﹐不用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dú)沾衣!"后人詩文中言及"齊山"﹐多用此典。
1.比喻堅(jiān)貞勁烈的品質(zhì)。
1.剃發(fā)并帶上腳鐐。古代的一種刑罰。
1.亦作"髠笞"。
2.古代刑罰。剃去須發(fā)﹐鞭打身體。
1.傳說中的牛妖名。
1.亦作"髠發(fā)"。
2.剃發(fā)。
1.亦作"髠放"。
2.猶髡流。
1.指僧人。
1.指僧人。
1.修剪和嫁接枝條。
1.亦作"髠截"。
2.猶髡刖。
3.砍去。
1.亦作"髠流"。
2.古代一種刑罰。剃去罪徒須發(fā)并流放邊地。
1.亦作"髠顱"。
2.剃去頭發(fā),光頭。
1.亦作"髠裸"。亦作"髠躶"。
2.謂脫去衣帽,剃去頭發(fā),露頂光身。
1.亦作"髠躶"。
2.見"髡裸"。
1.亦作"髠毛"。
2.謂拔去羽毛。
1.幼年。
1.亦作"髠奴"。
2.禿頭奴才。對僧人的蔑稱。
1.對尼姑的蔑稱。
1.亦作"髠藄"。
2.見"髡剔"。
1.亦作"髠鉗"。
2.古代刑罰。謂剃去頭發(fā)﹐用鐵圈束頸。
1.禿頭囚徒。對僧人的蔑稱。
1.指僧人。
1.亦作"髠僧"。
2.指僧人。因僧人不蓄發(fā)﹐故稱。
1.剃去頭發(fā)。
2.光頭。指僧徒。
1.指枝葉光禿的樹木。
1.亦作"髠k"。亦作"髠藄"。
2.謂剃去頭發(fā)。
1.亦作"髠頭"。
2.剃去頭發(fā)。
1.亦作"髠徒"。
2.禿頭刑徒。對僧人的蔑稱。
1.亦作"髠魋"。
2.去發(fā)。
1.丑牛貌。
1.亦作"髠翁"。
2.指老僧。
1.光頭赤足者。
1.謂受髡刑,剃去須發(fā)。
1.亦作"髠刑"。
2.古代一種剃去罪人須發(fā)的刑罰。
1.亦作"髠聐"。
2.指剃發(fā)和去除頰鬢之刑。
1.剃發(fā)與斷足之刑。
1.亦作"髠簪"。
2.指和尚和道士。
1.剃發(fā)。
1.亦作"髠緇"。
2.指僧尼。僧人穿黑衣,故稱。
1.亦作"髠k"。
2.見"髡剔"。
1.一種大的水鳥。
1.《莊子.逍遙游》"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后稱人升擢高第為鯤化。鯤,后訛為"鹍"。
1.亦作"鹍雞"。
2.鳥名。似鶴。
3.古曲名。
1.指《莊子》寓言中能化為大鵬的鯤魚。
1.傳說中的大鳥名。語本《莊子.逍遙游》"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鯤﹐后訛為"鹍"。常以"鹍鵬"比喻才能卓異﹑志向高遠(yuǎn)的人。
2.指鯤和鵬。
1.猶鹍弦。
1.泛指琴瑟等弦樂器。
1.即鹍弦。
1.亦作"鹍弦"。
2.用鹍雞筋做的琵琶弦。
1.謂鹍展翅高翔。比喻奮發(fā)有為。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gè)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