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嘍羅"。
2.伶俐能干;有本領。
3.舊稱占有固定地盤的強人部眾,現在多比喻追隨惡人的人。
4.擾亂;喧噪。
即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304頁)。
毛澤東作于1937年8月。編入《毛澤東選集》第1卷。總結了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桅革命的教訓,提出并論述了兩種宇宙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一系列相對完整的矛盾學說的理論體系,指出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唯物辯證法的本質和核心。強調對具體事物作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不同的矛盾,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嚴格遵守的一個原則。指出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決定了事物的性質。該書是毛澤東的哲學代表作之一,對唯物辯證法基本理論提出了許多獨創(chuàng)性的見解,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矛和戈。
2.謂攻擊﹐指責。
1.矛和弓。泛指兇器。
1.矛和戟。亦用以泛稱兵器。
1.矛刃的下口。
1.矛和矟。指簡單兵器。
1.猶矛矟。指簡單兵器。
1.亦作"矛盾"。
2.《韓非子.難一》"楚人有鬻榡與矛者﹐譽之曰'吾榡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榡﹐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后以"矛榡(盾)"連舉比喻言語或行為相互抵觸﹐互不相容。
1.古舞曲名。
1.即梭鏢。裝有長柄的雙刃單尖刀。
1.以牦牛尾為飾的旗。
1.喻極細微之物。語本《列子.湯問》"昌(紀昌)以牦懸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間﹐浸大也。"
1.以毛做成的帽帶。古時大臣犯罪時用之﹐以示自請罪譴。
1.亦作"茆庵"。
2.茅廬;草舍。
1.古代的一種占卜方法。
1.亦作"茆柴"。
2.見"茅柴酒"。
1.茅舍,草屋。
1.鳥名。貓頭鷹。
2.古逸詩篇名。
1.草蓋的屋頂。謂簡陋的居室。
1.謂崇尚儉樸,不事修飾。
1.用茅草蓋成的旅舍。言其簡陋。
1.草蓋的殿堂。
1.亦作"茆棟"。
2.茅屋。
1.茅舍的門。
1.指封土及其賦斂。
1.用茅草做頂﹑椒泥涂壁的房屋。
1.戰(zhàn)國齊人,以敢諫見稱。秦始皇母后私通嫪毐,毐以假父之尊專國事,驕縱為亂,始皇取而車裂之,遷太后于萯陽宮,令曰敢以太后事諫者戮。死者已二十七人,而茅焦猶冒死上謁,解衣伏質,喻以利害,始皇悟而赦之,迎太后歸咸陽,尊焦為上卿。見漢劉向《說苑.正諫》。
1.旄旌。桿端飾有旄牛尾的旗幟。茅,通"旄"。
1.古擯相者習朝會之儀,束茅而列,以表位次。
2.茅束。
1.指傳說中在句容句曲山修道成仙的茅氏兄弟。
1.亦作"茆寮"。
2.草屋;茅草棚。
1.即茅山。山在今江蘇省句容縣境內。
1.相傳仙人所騎的神物。
1.雉門。古王宮五門之一。
1.應變不窮貌;隨順貌。
1.斗笠,一種擋雨遮陽用的笠帽。
1.茅根相牽連貌。喻同類事物之相互牽引。
1.猶言盤根錯節(jié)。樹木根節(jié)盤繞交錯。比喻事情繁難復雜。
1.盤曲橫貫﹐連結交錯。
1.猶蟠據。
2.猶言根深柢固。
1.糾結交錯;回環(huán)旋繞。
2.勾結。
1.青銅器紋飾的一種。以蟠曲的小蛇的形象﹐構成幾何圖形。盛行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
1.遍及。語本《管子.內業(yè)》"一言之解﹐上察于天﹐下極于地﹐蟠滿九州。"
1.見"蟠天際地"。
1.盤曲糾結。
2.互相勾結。
3.猶聚集。
4.郁積;郁結。
1.盤據勾結。
1.盤踞;占據。
1.謂牢牢地盤踞。
1.盤踞﹐占據。
2.盤曲蹲踞。
3.指盤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