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蠑蛍"。
2.兩棲動物。狀如蜥蜴﹐頭扁﹐背黑色﹐腹紅黃色﹐有黑斑﹐四肢短﹐尾側扁﹐生活在水中。
1.折騰。
2.騰躍;飛舞。
3.象聲詞。形容心跳﹑走動及東西落地等的聲音。
1.氣盛貌。
2.揚鞭策馬貌。
3.象聲詞。形容擊鼓﹑落水等聲音。
1.猶沖天。
1.鋪天蓋地。形容聲勢大﹐來勢猛。
1.猶撲滅。
1.古代西域國名。其地望與對音所說不一﹐尚無定論。
1.亦作"撲"。
2.象聲詞。形容重物落水或落地之聲。
1.即幞頭。古代的一種頭巾。
2.迎頭。
1.象聲詞。重物落地聲。
1.腳毛叢生貌。
2.兔的代稱。
1.猜測。
1.宋元間魚販以賭博的方式招攬生意。
1.附著。
1.擊落棗子。
1.拷打責罰。
1.見"撲通"。
1.擺布。
1.分布遍及。
1.散布覆蓋。
1.見"抪?"。
1.猶毒害。
1.猶言脫俗不凡。
1.疲病。語本《詩.周南.卷耳》"我馬瘏矣﹐我仆痡矣。"
1.指牢獄。
1.詳細而坦率。
1.指女子的美眉。典出《后漢書.梁冀傳》"﹝梁妻﹞色美而善為妖態,作愁眉,嗁?。"李賢注"愁眉者,細而曲折。啼?者,薄拭目下若啼處。"
1.我國傳統木結構建筑中的一種骨架。一般在柱間上部用梁和矮柱重疊裝成,用以支承屋面檁條。
2.借指動物巢窩的支架。
1.謂為橋以渡。
2.指橋梁與渡口。
1.泛指房屋的梁與椽。桷,椽子。
南宋畫家。祖籍東平(今屬山東)。1201-1204年為畫院待詔。性疏放,人呼為梁風(瘋)子”。擅畫人物、佛道、鬼神,創減筆”潑墨畫,對后世寫意畫有較大影響。亦工山水、花鳥。有《潑墨仙人圖》等存世。
1.梁上的燕巢。因燕子銜泥為壘,故稱。
1.亦作"梁欐"。
2.房屋的棟梁。
1.猶狼戾,狼藉。縱橫委地,言物之多。
1.見"梁麗"。
1.房屋的梁和檐。
1.古地名。在今河北省徐水縣。戰國時為趙(后屬燕)之汾門。_宋時為安肅軍治。公元1004年契丹南下,宋將魏能守此,契丹[攻不陷,時有"銅梁門"之稱。
2.古地名。指大梁夷門。在今河南省開封市。
3.中醫經絡穴位名。位于臍上四寸,旁開二寸處。
1.東漢梁鴻﹑孟光夫婦,守貧高義,相敬如賓◇因以"梁孟"為對人夫婦的美稱。
1.谷物之一種。
1.梁山與岷山的并稱。代指蜀地。
1.棟梁。亦以喻能負重任的人才。
近代維新派領袖,學者。字卓如,號任公、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1895年協助其師康有為發起公車上書”。次年在上海主編《時務報》。1898年入京,參與百日維新。戊戌政變后流亡日本,創辦《新民叢報》,介紹西方政治學說,鼓吹君主立憲,反對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曾出任袁世凱政府司法總長。1916年策動蔡鍔起兵反袁。晚年在清華學校講學。著作編為《飲冰室合集》。
用梁或桁架梁作橋身主要承重結構的橋梁。小跨度梁橋采用鋼筋混凝土建成,大跨度梁橋采用預應力混凝土或鋼材建成。構造簡單、施工便利,是中、小跨度橋梁中最常用的橋型。
1.古地名。春秋宋邑。故址在今山東省成武縣境。
2.復姓。春秋齊有梁丘據。見《左傳·昭公二十年》。
1.傳說中的獸名。
1.粱肉。泛指美食佳肴。梁,通"粱"。
1.山名。在今陜西省韓城市境。
2.山名。在今陜西省干縣境。
3.山名。在今山東省東平縣境。其上有宋江寨,其下有梁山泊。
4.山名。在今安徽省和縣﹑當涂縣兩縣之間⊥縣境者曰西梁山;當涂縣境者為東梁山,原名博望山。二山隔江對峙如門闕,故亦名天門山。
5.山名。在今陜西省南鄭縣境。 6.山名。在今四川省劍閣縣境。又名劍門山。
1.亦作"梁山濼"。
2.湖泊名。在今山東省東平﹑鄆城等縣間,梁山腳下。本系古大野澤的一部分,五代時澤面北徙,環梁山成巨泊,始稱梁山泊。北宋時,黃河潰決之水匯入,熙寧以后周圍達八百里。常為農民起義軍的根據地,宋江等曾結寨于此,后演為《水滸傳》等長篇小說故事。
1.古琴曲名。抒寫對父母的思念之情。
1.見"梁山泊"。
1.見"梁山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