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見"曲意逢迎"。
1.猶放射。
1.《西京雜記》卷二"雄(揚雄)著《太玄經》,夢吐鳳凰,集《玄》之上。"后因以"吐鳳"稱頌文才或文字之美。
1.見"吐肝露膽"。
1.喻赤誠相待,說出心里話。
1.比喻畏懼強暴。
1.吐出硬的,吃下軟的。比喻怕強欺弱。語本《詩.大雅.焌民》"人亦有言柔則茹之,剛則吐之。維仲山甫,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強御。"孔穎達疏"柔濡者則茹食之,堅剛者則吐出之,喻……敵寡弱者則侵侮之,強盛者則避畏之。"
1.招供。亦指供詞。
1.金人的束帶。用金玉或犀象骨角等制成。
1.古鮮卑族的一支。本居遼東,西晉時在首領吐谷渾的率領下西徙至甘肅﹑青海間,至其孫葉延時,始號其國曰吐谷渾。隋初,夸呂稱可汗,建都伏俟城。唐時,諾曷缽可汗曾來朝,受封號◇為吐蕃所并。
2.唐時泛指侵擾邊境的敵軍酋領。
3.復姓。本鮮卑族首領名,后遂為姓氏。見《魏書.官氏志》﹑《周書.異域傳下.吐谷渾》。
4.樂府名。本北朝馬上樂,周隋時與西涼樂雜奏,成為宮廷音樂,唐時猶存。
語出《莊子·刻意》吹d03e粑,吐故納新。”吐呼出;納吸進。原指人體呼吸上的新陳代謝,后成為道家一種養生方法。現比喻揚棄舊的、不好的,吸收新的、好的。
1.我國古代少數民族柔然族的姓。北魏有吐賀真,見《魏書.蠕蠕傳》。
1.吐血。
1.即吐火羅。
1.唾壺。
1.亦作"吐華"。
2.開花。
3.放射光華。
1.見"吐花"。
1.發出光輝。
1.即吐谷渾。
1.中亞古國名。亦用為地名。我國古代也譯作兜佉勒﹑兜呿羅﹑兜沙羅﹑吐呼羅﹑土豁羅﹑睹貨羅等。在蔥嶺西,今阿姆河南一帶。公元八世紀為阿拉伯所滅。
1.二十世紀初在我國新疆發現的用中亞婆羅米斜體字母書寫的印歐語系的語言。屬印歐語系西部語群。有兩種方言。初發現時定名為吐火羅語,后來逐漸有人提出異議,遂將吐魯番﹑焉耆一帶殘卷所代表的方言定名為焉耆語,而將庫車一帶殘卷所代表的方言定名為龜茲語。但也有學者主張仍保留吐火羅語這個名稱,將前者稱為吐火羅語a或東吐火羅語,將后者稱為吐火羅語b或西吐火羅語。1975年又發現了長達88頁的焉耆語殘卷《彌勒會見記》劇本,雖仍不全,但是迄今國內發現的最長的一部該語言的文獻。
1.見"吐綬雞"。
1.謂出謀決策。
1.從口里吐出。
2.開口說話。多用于表示同意﹑提出要求等。
1.亦作"吐歟"。
2.吐露真情。
1.猶傾訴。
1.涌出水流。
1.狒狒的別名。
1.謂說出實情或真心話。
2.顯露。
1.蒙語。可惜。
2.方言。褪。
3.象聲詞。多形容子彈連梭發射聲。亦指子彈連梭發射。
1.呈現翠綠色。
1.發議論﹑評論或作辯論。
2.指寫作論說﹑辯論文字。
1.唾罵。
1.發泄內心的憤懣。
1.吐出沫子。
1.吐故納新。道家養生之術。
2.泛指呼吸。
3.猶吞吐。吐出與吞進。
4.比喻貿易,買賣。
5.言談;談吐。 6.指發聲。
1.謂嘔吐而氣逆。
1.開花。
2.指呈現花狀圖案。
1.土附魚的別稱。
1.出奇謀。
2.發出異采。
1.發出聲氣。
2.呼出氣。
3.舒發受壓抑之氣;發泄怨氣。
4.散發元氣。
5.顯現生機。 6.散發煙氣。 7.語音學上指送氣。
1.形容受壓抑的心情得以舒展而感到快意。
1.唾棄。
1.吐剛茹柔。
2.比喻為政的寬嚴。
3.比喻錢財的出入。
1.呈現瑞應。
1.伸出舌頭。由內熱而引起的一種病狀。
2.驚奇貌;驚恐貌。
3.謂發言。
1.吐露真情。
1.同"吐哺握發"。
1.鳥名。也叫吐錦雞﹑真珠雞﹑七面鳥,俗稱火雞。產于巴峽及閩廣山中今多飼作家禽。以喉下有肉垂,似綬,故稱。
1.即吐綬雞。
1.猶吞吐。漱,同"嗽",吮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