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責罵詬辱。
1.見"紙包不住火"。
1.《太平廣記》卷三十引唐張讀《宣室志·張果》"張果者,隱于恒州條山……果常乘一白驢,日行數萬里,休則重迭之,其厚如紙,置于巾箱中,乘則以水噀之,還成驢矣。"事亦見唐鄭處誨《明皇雜錄》卷下。按,張果,新﹑舊《唐書》皆有傳,俗稱張果老,傳猭y八仙之一。因以"紙驢"為仙家坐騎的代稱。
1.舊俗祭祀時所用的神像紙,祭畢隨即焚化。古代祭祀用牲幣,秦俗用馬,后演變為用木馬。唐王玙以紙為幣,用紙馬以祀鬼神◇世刻板以五色神佛像出售,名曰紙馬。或謂舊時所繪神像,皆畫馬其上,以為神佛乘騎之用,故稱紙馬。又稱甲馬。
1.舊時經營香燭紙馬的店鋪。
1.即紙煤。
1.即紙煤。
1.用易于引火的紙搓成的細紙卷,點著后一吹即燃,多作點火﹑燃水煙之用。
1.紙和墨。書寫用具。
2.借指文字。
1.亦作"紙捻"。
2.用表芯紙搓成的細紙卷兒,用以點火或吸水煙。又稱紙煤或紙媒。
3.以堅韌的紙條搓成的細紙繩,用以裝訂簿冊。
1.鋪墊或覆蓋盛器的紙片。
1.用硬紙制成的博戲之具。印有各種點子﹑圖案或文字,形式多樣,用法各異。
2.舊時下行公文名。
1.指字據。
2.指紙幣。
1.亦作"紙簽"。
2.紙制的小簽條。
錢狀的紙錠之類,祭祀時給死者燒化捷報飛來當紙錢。
1.成串的紙錢。
1.即紙被。
1.謂不切實際的空論。
語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從小讀兵書,談起兵法連父親也難不倒他。但是帶兵打仗卻不會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被秦兵打敗◇用來指不切實際夸夸其談。
1.見"紙上談兵"。
1.書中的表面文字。相對于書中的奧義而言。
1.供書寫或繪畫用的紙張或絹帛。
2.泛指書畫的紙本或絹本。
1.紙做的暖水瓶。舊時用以嘲諷妓女輕易和別人親昵。
1.紙條。
1.政治上的弊病。
1.政治才能。
1.政治上的派別。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即改變各級政府機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直接經營管理國有企業而國有企業沒有經營管理自主權的狀況,使政府機構主要擔負經濟全局的宏觀調控職能,國有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獨立經濟主體;企業與政府機構不再存在行政隸屬關系,兩者各司其職,各負其責。是增強企業活力的重要一環。
1.政治清明,人心歸向,上下團結。
①指國家權力,即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實行政治統治的權力。具有強制性,由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保證其實現。②體現國家權力、行使國家職能的機關的總稱。
1.國家機關。
1.執政的人。
1.政治審查的簡稱。
1.官吏的政治聲譽。
1.政務。
2.謂有處理政治事務的才能。
1.唐宋時宰相的總辦公處。唐初始有此名,設在門下省,后遷到中書省。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改稱中書門下,因宰相名義上即為中書門下省長官之故。下設吏﹑樞機﹑兵﹑戶﹑刑禮五房。北宋就中書內省設政事堂,簡稱中書,與樞密院分掌政﹑軍,號稱"二府"。元豐改制后,遂以尚書省的都堂為宰相辦公所在,因也稱都堂為政事堂。
1.討伐敵人。政,征伐。
1.政治上的首要大事。
1.政治大權。
1.政治方略。
1.政治與風俗。
政權的組織形式。即統治階級采取什么形式組織自己的政權。由國體所決定,與國體相適應。因為具體的情況不同,國體相同的國家,可以有不同的政體。如社會主義國家的國體都是無產階級專政,政體則可以是蘇維埃制、人民代表大會制等不同的形式。
1.猶政令。
1.政事順遂,人民和樂。
1.治道。
2.仕途。
1.法紀。
1.政治委員的簡稱。
1.行政事務。泛指國家的管理工作。
1.某些國家的最高行政機關。在1954年9月以前我國中央人民政府用此名稱,后改稱國務院。
1.指政法條文。
2.政治情況。
1.政治協商會議的簡稱。詳"政治協商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