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紙捻"。
2.用表芯紙搓成的細紙卷兒,用以點火或吸水煙。又稱紙煤或紙媒。
3.以堅韌的紙條搓成的細紙繩,用以裝訂簿冊。
1.文雅。僩,通"嫻"。
1.敏捷勇敢。
1.舉止失態。
1.無知貌。
1.肥。
1.炮彈的一種。彈壁薄﹐內裝黑色炸藥和小鉛球或鋼球﹐彈頭裝有定時的引信﹐能在預定的目標上空及其附近爆炸﹐殺傷敵軍的密集人馬。也叫榴霰彈﹑子母彈﹑群子彈。
1.雪珠和雪花。
2.借指霰雪落地聲。
1.雪珠。
1.方言。鄉下;鄉間。
1.鄉下佬。
1.方言。鄉村。
1.方言。鄉村。
1.橫行鄉里的惡霸。
1.指鄉試中式的名單。
1.家鄉。
2.指同鄉的人。
1.科舉鄉試的錄取名單。
2.代指鄉試中式者,即舉人。
1.鄉約﹑地保的并稱。泛指鄉中小吏。
1.指正面和反面。鄉,通"向"。
1.郊野﹑鄉間。
1.見"鄉壁虛造"。
1.漢許慎《序》"魯恭王壞孔子宅而得《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而世人大共非訾,以為好奇者也。故詭更正文,鄉壁虛造不可知之書,變亂常行,以耀于世。"段玉裁注"此謂不信壁中書為古文,非毀之;謂好奇者改易正字,向孔氏之壁,憑空造此不可知之書指為古文也。"后因以稱憑空捏造。鄉,通"向"。
1.唐代由州縣推薦應科舉的士子。因鄉貢的士子參加鄉飲酒禮,故稱。
1.古代地方武裝。始于西魏﹑北周,由大都督或儀同統領,居于本鄉。其后歷代有之。
1.鄉官部吏;下級官吏。
1.周代指鄉大夫。
2.隋唐以后,鄉長為農村基層行政人員。
1.科舉時代的鄉試考場。
1.謂天將亮。鄉,通"向"。
1.指鄉村和城鎮。
1.指返鄉途程。
思鄉的憂傷情懷剪不斷的鄉愁。
1.鄉賢祠。
1.謂歸向順從。
1.見"鄉村"。
美國的一種流行歌曲。由美國南部山區的一種民間音樂,吸收并綜合蘇格蘭民歌、愛爾蘭民歌、牛仔歌、黑人靈歌及拉丁美洲歌曲等的音調、節奏發展而成。通常音樂純樸,歌詞通俗,伴奏樂器為小提琴、吉他等。
蘇聯故事片。蘇聯兒童電影制片廠1947年攝制。斯米爾諾娃編劇,頓斯科伊導演,瑪列斯卡婭主演。十月革命前夕,女中學生瓦爾瓦拉志愿離開大城市到農村任小學教師。她承受了愛人因參加革命而被捕的痛苦,忠誠于教育事業。衛國戰爭后,參戰學生紛紛回來,向老師棕。
1.指同鄉顯達的官吏。
1.周官名。天子六鄉,每鄉以卿一人各掌其政教禁令,位在司徒之下。
①古代五百家為黨,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合而稱鄉黨孔子之于鄉黨,恂恂如也|首登龍榜,還鄉黨。②鄉親;同鄉之人但愿你在外有出息,俺鄉黨們也順心。
1.向導,帶路的人。鄉,通"向"。
1.鄉,通,"向"。謂趨向道義。
1.故鄉,家鄉。
2.鄉約與地保的并稱。清代一鄉之中,鄉董或鄉長以下設莊頭﹑鄉約﹑地保各一人,分管鄉里雜務,皆為無俸役職。
1.稱故鄉同姓之弟。
2.對同鄉平輩的自稱。
1.指家鄉話的語調。
1.同鄉老人。耋,七八十歲。
1.舊時在鄉政府里當差的人。
1.猶鄉長。
1.宋元時代縣下分鄉,鄉下分都,并稱"鄉都"。亦用以泛指農村地區。
1.比喻敗基毀業的人。
1.謂接近。鄉,通"向"。
1.謂歸向仁義之道。鄉,通"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