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美男子。
1.三國魏齊王正始年間石刻的儒家經典。字為古文﹑篆﹑隸三體,又稱"三體石經"。參閱宋王應麟《困學紀聞.經說》﹑清顧炎武《石經考》﹑王國維《觀堂集林.魏石經考》。
1.傳說中的古代善射者,羿的四傳弟子。
1.酒名。英語whisky的舊譯,今譯威士忌。
1.指銅雀臺。
1.池名。為唐時名勝之一。
1.比喻人才不得其用。
1.唐時名勝之一。洛水流入洛陽城內,過皇城端門,經尚善﹑旌善兩坊之北,南溢為池,貞觀中賜魏王泰,故名魏王池,有堤與洛水相隔,名魏王堤。
1.喻大而無用之物。語本《莊子.逍遙游》"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
1.高大貌。
1.《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論》"﹝文帝﹞才蓺兼該"裴松之注引晉張華《博物志》"帝善彈棋,能用手巾角。"后因以"魏文手巾"為精于彈棋之典。
1.魏闕。
北魏孝文帝(471-499年在位)進行的政治改革。孝文帝五歲即位,其祖母馮太后臨朝,頒行俸祿制、三長制、均田制等。孝文帝親政后,將國都由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往洛陽。繼而禁鮮卑語改說漢語,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人與漢人通婚,改胡服為漢服,仿南朝典則定官制朝儀。這些改革有利于當時的經濟發展、民族融合和北方的統一。
1.見"魏紫姚黃"。
清代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字默深,湖南邵陽人。鴉片戰爭時曾參與抗英戰役。主張變法革新,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即學習西方技術,制造槍炮、輪船和其他機器工業產品,以抵抗西方列強侵略。著作編為《魏源集》。
1.據《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冬,作銅雀臺"裴松之注引《魏武故事》載,曹操年輕時"欲望封侯作征西將軍",故以"魏征西"指曹操,亦用以尊稱軍府長官。
1.指唐魏征。魏征封鄭國公,故稱。
1.寶珠。
1.牡丹花名貴品種之一。相傳為宋時洛陽魏仁浦家所植,色紫紅,故名。
1.牡丹花的兩個名貴品種。
1.不實之言。
1.溫和。
1.溫和慈愛。
1.溫暖。
1.唐詩人溫庭筠的別號。
1.見"溫八叉"。
1.衣暖食飽。
1.見"溫席"。
1.中醫學病名。感受風寒而引起的熱病的總稱。
1.中醫指用溫性藥物補養。
1.溫和凄惻。
1.溫度的差別。通常指一天中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的差別。
又稱熱電偶”。利用溫差電現象制成的一種元件。利用兩種能產生顯著溫差電現象的金屬絲(如銅和康銅)a、b焊接而成。其一端置于待測溫度t處,另一端(冷端)置于恒定的已知溫度t0的物質(如冰水混和物)中。這樣,回路中將產生一定的溫差電動勢,可由電流計g直接讀出待測溫度值。
1.見"溫暖"。
1.即辒車。古代的一種臥車。
1.溫厚誠樸。
1.溫和純厚。
1.謂滋味濃厚。
2.溫和純樸。
1.淳樸敦厚。
1.溫和的話。
1.溫和慈愛。
1.情意懇切的言詞。
1.溫和純正。
1.自然地理學名詞。指南北半球回歸線和極圏之間的緯度帶,分別稱為南溫帶和北溫帶。這里沒有太陽的垂直照射光線,氣候比較溫和。
主要分布在40°~60°的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內陸地區。由于遠離海洋,濕潤氣候難以到達,因而干燥少雨,氣溫的日較差和年較差較大。而且,越趨向大陸中心,就越干旱,氣溫的年、日較差也越大,植被也由森林過渡到草原、荒漠。
分布在南北緯40°~60°大陸西岸。全年溫和濕潤,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c以上,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2°c以下,年降水量在750~1000毫米左右。主要出現在歐洲西部以及北美洲西北部太平洋沿岸、南美洲智利南部等地。
1.淡薄。
1.文治之德。
劇本。英國王爾德作于1892年。溫德米爾夫人不知丈夫私下接濟并堅持邀請來參加她生日舞會的埃爾琳夫人是她的離過婚的母親,懷疑丈夫與埃爾琳夫人關系曖昧,負氣來到追求她的伯爵家里。埃爾琳夫人趕來勸解。恰好伯爵和客人回家,兩位夫人躲了起來,但溫德米爾夫人遺忘的扇子被發現。為免女兒出丑,埃爾琳夫人出來承認扇子是自己的,使女兒得以暗中離去。
物體分子平均動能的標志。用來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溫度越高,表示分子的熱運動越劇烈。溫度的數值與溫標的選擇有關。
1.亦稱"溫度計"。
2.測量溫度的儀器。日常用的有體溫表﹑寒暑表等。為一封閉玻璃細管,下端呈圓柱或圓球形,內注水銀或酒精,形成液柱,隨溫度升降而伸縮,根據液柱頂端所在的刻度就可看出溫度數值。刻度主要有攝氏(℃)和華氏(╤)兩種,一般用攝氏度表示。亦用以喻指可測知某種變化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