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管束;禁止壓抑。
1.謂自行拘囚以待處置,表示請罪。
1.見"囚攮的"。
1.亦作"囚囊的"。
2.詈詞。
1.傳說中的怪獸。舊時多刻于胡琴頭上。
1.囚禁奴役。
2.囚犯和奴隸。
3.借以罵人。
1.囚犯。
2.受罪的人。
1.謂牽制困擾。
2.囚禁殺戮。
1.唐柳宗元作《囚山賦》,有句云"圣日以理兮,賢日以進,誰使吾山之囚吾兮滔滔?"孫汝聽注"永貞元年,公謫居永州。元和九年,有此賦。"王儔補注引晁補之曰"《語》云'仁者樂山。'自昔達人,有以朝市為樊籠者矣,未聞以山林為樊籠也。宗元謫南海久,厭山不可得而出,懷朝市不可得而復,丘壑草木之可愛者,皆陷阱也,故賦《囚山》。"后多以賦"囚山"指抒發對投閑置散生活的感慨。
1.頭發蓬亂,形同囚犯。
2.指不束發。
1.語本《漢書.王莽傳上》"亂首垢面"與宋蘇洵《辨奸論》"囚首喪面"。形容人久不梳洗,以致頭發蓬亂,臉上骯臟,好象囚犯一樣。
1.頭不梳如囚犯,臉不洗如居喪。
1.亦作"囚鏁"。
2.禁錮。
1.見"囚鎖"。
1.囚犯。
1.拘禁;拘押。
2.指囚犯。
1.露發赤腳著械而飲酒。
1.囚禁。
2.俘獲;擒獲。
1.拘禁。
1.象對待囚犯一樣地加以處置。
1.猶囚禁。
哺乳綱,犰狳科。身體分前、中、后三段,前后段有整塊骨質鱗片,中段的鱗片與肌肉相連,能伸縮。頭頂、尾巴和腿上也有鱗片。穴居洞中,夜間活動,主要吃昆蟲。產于南美洲、中美和美國南部。
1.稷黍。
1.猶乞憐。
1.《孟子.離婁上》"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趙岐注"艾可以為灸人病,干久益善,故以為喻。"后因以"求艾"泛指尋求治病之藥。
1.求得喜愛。
2.指追求異性之愛。
1.搜求選取。
1.求和。
2.希求成功。
1.請求委派別人接替自己的職務。
2.死鬼找替身。舊時迷信以為屈死鬼如要投胎再轉人世,必須誘惑一人枉死以替代自己。
1.謂報曉。
1.古代亭長手下掌逐捕盜賊的亭卒。
1.尋找道路。
2.追求得道。
3.求助于道術。
1.尋覓探訪。
1.求神賜福。
1.亦作"求匄"。
2.乞求;乞討。
1.見"求丐"。
1.謂央求別人幫助或寬恕自己。
1.謂懸賞緝捕。
1.謂尋求志同道合者。
2.猶求歡。
1.戰敗或處境不利的一方,向對方請求停止作戰,恢復和平。
2.打球或下棋等競賽的一方估計不能取勝,設法造成平局。
1.猶募化。指和尚﹑道士等求人施舍財物。
1.謂要求性交。
1.見"求凰"。
1.亦作"求皇"。
2.漢司馬相如《琴歌》之一"鳳兮鳳兮歸故鄉,遨游四海求其凰。"相傳相如歌此向卓文君求愛◇因稱男子求偶為"求凰"。
1.見"求婚"。
1.亦作"求昏"。
2.男女中的一方請求對方與己結婚。
測定圖形面積的儀器。使用時,將底部具有小針的重錘壓于圖紙上,然后將描針沿圖形的輪廓線描繪一周,在計數盤和測輪上讀出數字,從而可算出圖形的面積。
1.求借。
1.請求對方避開他人與己私語。多用于下對上。
1.請求指教。
1.錯雜糾纏貌。《莊子.在宥》"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姚維銳《古書疑義舉例增補.二聲相近二義相通而字亦相通例》"'求竭'﹐雙聲語……'求竭'即'膠葛'﹐今作'糾葛'……《廣雅》'膠葛'又訓作'驅馳'﹐是有行列紛糅之意﹐此'求竭'亦同義。"一說﹐謂營求而喪其所有。見清王夫之《莊子解.在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