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臈”。
2.
祭名。古代稱祭百神為“蠟”,祭祖先為“臘”;秦漢以后統稱“臘”。
1.出自《禮記·月令》〔孟冬之月〕天子乃祈來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門閭,臘先祖五祀,勞農以休息之。
2.出自《左傳·僖公五年》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p>
3.出自《獨斷》四代臘之別名: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蠟,漢曰臘。
3.
歲末。因臘祭而得名,通指農歷十二月或泛指冬月,常與“伏”相對。
1.出自《報孫會宗書》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炮羔,斗酒自勞。
2.出自《酬復言長慶四年元日郡齋感懷見寄》詩臘盡殘銷春又歸,逢新別故欲沾衣。
3.出自《好事近·和毅夫內翰梅花》詞誰教強半臘前開,多情為春憶。
4.出自《致伍秩庸星使書》去臘歸自杭州,省讀留札,謙牧懇切,有逾尋常。
4.
佛教戒律規定比丘受戒后每年夏季三個月安居一處,修習教義,稱一臘。亦特指僧侶受戒后的歲數或泛指年齡。
1.出自《佛國記》比丘滿四十臘,然后得入。
2.出自《贈僧》詩初過石橋年尚少,久辭天柱臘應高。
3.出自《景德傳燈錄·智巖禪師》壽七十有八,臘三十有九。
4.出自《聊齋志異·翩翩》阿叔臘故大高,幸復強健,無勞懸耿。
5.
冬天腌制魚肉雞鴨等的通稱。參見“臘肉”。
1.出自《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酒自酒,湯自湯,腌雞不要混臘獐。
6.
姓。
1.漁具的總稱。亦指貯魚的竹籠。
1.織綾的機具。
1.綾與絹。泛指薄而細的絲織品。
1.泛指絲織品。
1.泛指絲織品。
1.綾和綺。指薄而有花紋的絲織品。
1.一種用綾制的通貨。
1.綾與紈。指薄而細的絲織品。
1.像緞子而比緞子薄的絲織品。
哺乳綱偶蹄目??埔粋€類群的通稱。四肢細長,蹄小而尖,善于奔跑。能耐干旱。通常生活在非洲、亞洲的曠野或荒漠。種類很多,中國有原羚、藏羚和斑羚等。
1.見"羚羊掛角"。
1.清代官帽上的翎子和頂子的并稱。亦為官爵的代稱。
1.上沖的羽毛。
1.羽毛。
2.指以鳥獸為題材的中國畫。
1.羽扇的別名。
1.鳥羽。
1.猶翎子。
1.清代官吏禮帽上裝飾的孔雀翎或鹖尾翎。
2.戲曲中武將盔頭上裝飾的雉羽。作用在于加強表演的舞蹈性,表達劇中人物的感情,并增加裝飾的美觀。
1.聞風。
2.箘竹的別名。
1.聽受教益。常用于書札。
1.明了﹐清楚。
1.聽取。
1.猶聞《韶》。
1.傾聽并接受。
1.漢揚雄《法言.五百》"聆聽前世﹐清視在下﹐鑒莫近于斯矣。"后多用于書面語﹐常指仔細注意地聽。
1.聽受訓教。
1.聞聲。
1.聽到聲音就能明察事理。指善于分析研究。
1.聆聽玩味。
1.有窗戶的小船。
1.即舲船。
1.采菱人所唱之歌。
1.即菱葉。
1.采菱之歌。
1.古代銅鏡名。鏡多為六角形或背面刻有菱花者名菱花鏡。
1.菱花。
1.菱的果實。
1.菱角。
1.菱的果實。亦指菱。
1.菱角和芡實。
1."蜻蛉川"的省稱。
2.在云南。隋開皇時史萬歲用兵"爨蠻"﹐取道蜻蛉川﹐即此。
1.有窗的輕舟。
1.一種愛鉆人耳竅的蟲?!痘茨献樱f林訓》"昌羊去蚤虱而來蛉窮,除小患而致大賊,欲小快而害大利。"高誘注"昌羊,菖蒲。蛉窮,蝱蜓入耳蟲也。"明謝肇渏《五雜俎.物部一》"蛉窮者,入耳之蟲也,說者以為蚰蜒。然蚰蜒,蝸牛之屬,不能入耳。"一說即蚰蜒。
1.同"詅癡符"。
1.同"詅癡符"。
1.見"詅癡符"。
1.稱文拙而好刻書行世的人。
1.見"詅癡符"。
1.夸炫貨物以求出售。
1.凋零﹐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