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小竹。可作箭桿。
1.出自《奉和虢州劉給事使君三堂新題二十一詠·竹溪》穿沙碧簳凈,落水紫苞香。
2.出自《焦氏筆乘·金陵舊事上》《丹陽記》云:“江寧縣南三十里,有慈母山。積石臨江,生簫管竹。自伶倫采竹嶰谷,其后惟此簳見珍。”
3.出自《文選·張衡〈南都賦〉其竹則籦、籠、?、篾、筱、簳、箛、棰。
2.
箭桿。也指箭。
1.出自《列子·湯問》〔紀昌〕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貫虱之心,而懸不絕。
2.出自《瀟湘雨》這雨呵,他似箭簳懸麻,妝助我十分苦。
3.出自《元朝秘史》春閑一日,他母親阿闌豁阿,煮著臘羊,將五個兒子喚來跟前,列坐著。每人與一只箭簳,教折折。各人都折折了。再將五只箭簳束在一處,教折折呵,五人輪著,都折不折。
4.出自《玉篇?竹部》簳,箭簳。
3.
用為量詞。
1.出自《初刻拍案驚奇》能武的穿楊百步,用不著時,幾簳箭,煮不熟飯鍋。
4.
搟,用棍棒碾軋。
1.出自《五燈會元·清涼益禪師法嗣·報慈文遂導師》問:“如何是吹毛劍?”師曰:“簳面杖。”
1.腦脊液在腦膜腔或腦室內蓄積過多之癥。多由先天性畸形或腦膜炎后遺癥引起。俗稱為腦水腫。
腦子里憂郁飄過腦際|往事從腦際閃過。
1.頭骨破裂流出的腦髓。
2.指腦的內部。
1.猶言知識界。
1.謂腦神經。指思維器官。亦指思考記憶等能力。
2.指思想意識。
1.腦力的精髓。
1.猶腦筋。
1.揪住后腦勺的頭發或頭巾的后部。
1.中醫病名。生于腦后項部的有頭疽。正對口者﹐俗稱"對口"。偏于一側者俗稱"偏對口"。多由濕熱交蒸或五臟蘊毒所致﹐癥狀多見灼熱腫痛﹐顏色鮮紅。
1.腦袋﹐腦殼。
1.頭顱。
2.猶佬兒﹐超貶義。
1.人的記憶﹑理解﹑想象等的能力。
體力勞動”的對稱。勞動者以消耗腦力為主的勞動。在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中從體力勞動中分離出來,并與體力勞動相對立。在社會主義社會中,腦力勞動者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雖然還存在本質差別,但它們之間不再相互對立。
1.前額。亦指頭頂心。
1.指頭頂的正中心。
1.即腦門。
1.腦表面的結締組織﹐有護腦的作用。通常代指腦子。
1.通常指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系急性傳染病﹐病原體為腦膜炎雙球菌﹑結核桿菌或鏈球菌等。
1.猶腦筋。指腦中所呈現者。
1.方言。指窯洞頂上。
1.腦瓜﹐腦袋。
1.腦部血管血液過少的病癥。多由失血或營養不良等引起。患者有面色蒼白﹑四肢無力﹑惡心﹑頭痛﹑耳鳴等癥狀。
1.即腦神經。
1.后腦的一部分﹐與小腦相連﹐上接中腦﹐下接延髓。它和延髓能傳導感覺器官的感覺給大腦皮層﹐并傳導大腦皮層的興奮到脊髓以外的其他部分。
1.龍腦與麝香的并稱。亦泛指此類香料。
1.腦中的識見。
1.腦的空腔。共四個﹐上下相通﹐內部充滿腦脊液﹐可護腦免于震蕩﹐又能滋養神經組織及調節內壓。
1.指腦漿。在頭蓋腔內﹐外有腦膜包之。是神經系統的主要部分。
2.猶腦筋。借指智力。
1.猶頭腦。指思維能力。
1.指意識。
1.心理學的舊稱。
1.腦汁;腦筋。
1.病名。腦組織炎性病變的總稱。有高熱﹑頭痛﹑嘔吐﹑昏迷﹑驚厥等癥狀。
1.病名。腦血管發生病變﹐血液流出管壁﹐使腦機能遭受破壞。血管硬化﹑血壓突然上升等都能引起。發病前有頭痛﹑頭暈﹑麻木﹑抽搐等癥狀﹐發病時立即昏迷﹐重者因而致死。
1.開頭的話。
2.猶囈語。
1.即栗暴。
指頭部遭受外傷后引起的短暫腦功能障礙。病人常有頭痛、惡心、耳鳴、記憶力減退等癥狀。神經系統檢查均正常。受傷后一至二日內應密切觀察,注意病情變化。一般經對癥治療后,三至五天可逐漸好轉。
1.腦漿﹐腦髓。
2.腦筋。費腦筋謂之"絞腦汁"。
1.中醫病名。指白內障。
1.猶言倒栽蔥。指從高處頭朝下跌。
1.腦髓。
2.猶腦筋。
3.指龍腦香。
大洋洲島國。位于太平洋中西部赤道南側。面積22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小的島國。人口106萬(1994年)。行政管理中心為亞倫。珊瑚島。熱帶雨林氣候。磷酸鹽工業為經濟命脈,是世界磷酸鹽主要產區之一。
1.亦作"鬧吖吖"。亦作"鬧呀呀"。
2.禽獸尖聲喧嚷貌。
1.猶言出風頭。
1.能按預定時間發出聲響的表。
2.即鬧鐘。
1.亦作"鬧蹩扭"。
2.意見不相投合而產生矛盾或不快。
3.不順利。
1.見"鬧別扭"。
1.生病。
1.舊時指農民抵制官府征收漕糧的斗爭。
1.沏茶。
2.猶言鬧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