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方〉施(肥)。
2.
名詞
粉刷墻壁用的白土。
3.
動詞
〈書〉用白堊涂飾。
1.
白色泥土。
1.出自《莊子·徐無鬼》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
2.出自《子虛賦》其土則丹、青、赭、堊、雌黃、白附。
3.出自《天工開物·白瓷》凡白土曰堊,為陶家精美器用。
2.
泛指泥土。
1.出自《山海經(jīng)·北山經(jīng)》又東北二百里曰天池之山……其中多黃堊。
3.
用白色涂料粉刷。
1.出自《管子·輕重丁》皆堊白其門,而高其閭。
2.出自《二刻拍案驚奇》鋪設(shè)已定,見店中有見成堊就的木牌在那里,他就與店主人說,要借來寫個招牌。
3.出自《夜譚隨錄·碧碧》媼即止之曰:“勿多言。可即堊壁除庭,明日即送魚軒到門矣。”
4.
方言。施肥。
1.出自《農(nóng)諺選·深耕細耙》冬耕深一寸,等于堊次糞。
2.出自《農(nóng)諺選·積肥施肥》田不說話,不堊也罷,等到秋收,定分上下。
1.謂叢生。
1.法式。指宗教儀式。
1.科舉考試。
1.見"科謫"。
1.科頭。光禿的頭。
1.繳納賦稅。
1.征收賦稅。
1.修剪松樹繁枝。
1.見"科算"。
1.猶計策。
1.指科考和歲考。
1.官吏向民間非法索取財物。
1.科條煩瑣。
1.指戲曲演員的唱腔做派。
1.藤之一種。可以作杖﹑編席﹑制繩索。
1.謂不戴冠帽﹐裸露頭髻。
2.古代教坊歌樂分部分科﹐其頭目稱為"科頭"。亦以稱歌伎樂工。
1.見"科頭跣足"。
1.露著頭﹐兩腳張開而坐。多指一種縱恣輕慢的態(tài)度。
1.謂光頭露體。
1.謂不戴冠帽不束帶。
1.見"科頭跣足"。
1.以淀粉為原料制成的一種食品名。
不戴帽子,赤著足。形容散漫隨便貴客臨門,他科頭跣足出面應酬。
1.紙或絲織品制成的無蓋飾的圓形花燈。
1.光禿貌。
1.法網(wǎng)。
1.法令條文。
1.猶查問。
1.露頭跣足。
1.指限制性的法令。
1.猶稽核。
1.判處刑罰。
1.執(zhí)行刑罰。
1.見"科需"。
1.亦作"科須"。
2.政府于常規(guī)正賦外﹐因臨時需要科征財物。
①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的客觀規(guī)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②合乎科學的~種田ㄧ這種說法不~ㄧ革命精神和~態(tài)度相結(jié)合。
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有一定成就的人。
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是關(guān)于階級斗爭,特別是關(guān)于無產(chǎn)階級革命和無產(chǎn)階級專政的學說。它根據(jù)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論證了社會主義的勝利和資本主義的滅亡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客觀規(guī)律,并提出從資本主義到共產(chǎn)主義的整個過渡時期必須實行無產(chǎn)階級專政,從而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了科學。也叫科學共產(chǎn)主義。
科學研究~計劃ㄧ推廣~成果 。
1.啼聲如哭的鳥,如鴟鵂。
(輕聲)哭低聲~。
1.春秋楚國伍員,因家族被楚王誅滅而奔吳,謂其友申包胥曰"我必復楚國!"包胥曰"子能復之,我必能興之。"后伍率吳兵破楚,申包胥乞師于秦。秦王不許。申"立依于庭墻而哭,日夜不絶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為所感,遂救楚。事見《左傳.定公四年》◇世以"哭秦庭"為請兵抒國難之典。
口頭上向人叫苦裝窮。
舊俗出殯時孝子拄的棍子,上面纏著白紙。
哭著訴說或控訴她向大伙~自己的遭遇。
1.見"哭秦庭"。
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形容處境尷尬,不知如何是好。
1.喪禮儀節(jié)。邊哭邊頓足。
1.唐制,臣民有冤者,可到昭陵(太宗墓)哭訴。唐李洞逸句"公道此時如不得,昭陵慟哭一生休。"后因以"哭昭陵"為哭訴冤恨之典。
1.相傳三國吳孟宗母嗜食筍,值冬無筍,宗入竹林悲泣哀嘆,忽見有筍生出,得以供母。事見《三國志.吳志.孫晧傳》裴松之注引《楚國先賢傳》。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