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籀文,古代的一種字體,即大篆,相傳是周宣王時太史籀所造。
2.
動詞
〈書〉讀書;諷誦。
1.
亦作“籒”。
2.
讀書。
1.出自《〈說文解字〉敘》尉律,學僮十七已上始試,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為史。
2.出自《知歸子贊》日星河海之行,帝王、妃后、臣宰、農工、徒隸之法,無不籀也。
3.出自《檢論·訂孔下》重籀《論語》諸書,冏然若有悟者。
3.
通“抽”。抽取;引出。
1.出自《益州多寶寺道因法師碑文》序揮兔豪而匪固,籀魚網而終滅。
2.出自《墳·科學史教篇》而一偏於內籀,則其不崇外籀之事,固非得已矣。
4.
漢字的一種字體。一名大篆。參見“籀文”。
1.出自《魏都賦》讎校篆籀,篇章畢覿。
2.出自《文心雕龍·練字》秦滅舊章,以吏為師,及李斯刪籀而秦篆興,程邈造隸而古文廢。
3.出自《祭郴州李使君文》接雄詞於章句,窺逸跡於篆籀。
1.傳說中的神仙名。
1.飄蕩貌。
1.為禳災而祭祀祈禱。
1.祭祀禳災。
1.尋繹義理,理其端緒。
1.古代祭祀的一種儀式。正祭之次日續祭稱"繹祭"。
1.絡繹。往來不絕;接連不斷。
1.相續不絕貌。
1.騷動;擾動。
1.尋繹追念。
2.推究思考。
1.尋繹體味。
1.善走;跑得快。
2.和調貌。
3.相連貌。
4.引申為無窮之意。
5.光采貌。
1.前往拜訪。
1.亦作"詣合"。
2.前往朝廷官署。
1.指上書言事或諫諍。唐宋時﹐朝廷設匭于朝堂﹐有進書言事者﹐聽投之。
2.指收納諫書的機構。
1.見"詣閣"。
1.謂極深的造詣。
1.前往謁見。
1.造詣很深﹐絕少有人企及。
1.合理。
1.指有一定造詣的學力和才力。
1.上門﹔登門。
1.謂赴朝堂。
2.指赴京都。
1.訪問別人。
1.造詣﹐達到的藝術境界。
1.前往看望。
1.符合實際。
2.指核查是否符合實際。
1.前往叩問。
1.指清朝帝王親臨太學視學。
1.前往謁見﹔造訪。
1.即驛口。
1.驛道上的堡壘。
1.由驛站傳遞的文報。
1.在驛站服役的士兵。
1.謂驛站所需的經費。稟,通"廩"。
1.水驛的停船處。
1.掌管驛站的長官。
1.古時供驛站用的車輛。
1.驛馬揚起的飛塵。指驛騎。
1.掌管驛站的官。主郵傳迎送之事。明清時設置,各府﹑州﹑縣多寡有無不一。品級為未入流。
1.驛站的車馬。
1.驛站之間的里程。
1.謂田間驛道。
1.傳舍;驛站。為我國歷代封建政府供官員往來和遞送公文用的交通機構,又為封建制度下對平民的一種徭役。清末舉辦郵局后始廢除。
1.驛站用的船。
中國古代為傳車、驛馬通行而開辟的交通大道。沿途按一定距離設置驛站。傳車、驛馬即是驛站備用的車輛和馬。
1.即驛舍。
1.用驛馬傳遞。
2.驛站。
1.即驛舍。清舒位有《銅城驛店對雨與張尚之秀才夜話題壁》詩。參見"驛舍"。
1.指驛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