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寬?。辉?。
2.
動詞
幫助。
3.
名詞
(Yòu)姓。
1.
寬仁;寬待。參見“宥密”。
1.出自《莊子·在宥》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
2.出自《答難養生論》圣人不得已而臨天下,以萬物為心,在宥群生。
2.
寬恕;赦免。
1.出自《書·舜典》流宥五刑。
2.出自《左傳·成公三年》二國圖其社稷,而求紓其民,各懲其忿,以相宥也,兩釋累囚,以成其好。
3.出自《聊齋志異·王蘭》張某無罪,當宥之。
4.出自《柳毅傳》〔錢塘君〕然后回告兄曰:“向者辰發靈虛,已至涇陽,午戰於彼,未還於此。中間馳至九天,以告上帝。帝知其冤,而宥其失,前所譴責,因而獲免?!?/p>
5.出自《答惜赦》歲歲赦宥,何益於治?
6.出自《窮愁》阿松曰:“此襖敝舊無溫,仍請吾母加體,兒罪戾滋重,乞母宥之也?!?/p>
3.
宏深;深邃。參見“宥密”、“宥地”、“宥府”。
1.出自《詩·周頌·昊天有成命》宥,宏深也。
4.
通“祐”。保佑。
1.出自《管子·侈靡》公曰:“國門則塞,百姓歡敖,胡以備之?擇天下之所宥,擇鬼神之所當,擇人之所戴,而亟付其身,此所以安之也。”
2.出自《漢書·禮樂志》神若宥之,傳世無疆。
3.出自《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十年之相知,不若茲火一夕之為足下譽也。宥而彰之,使夫蓄於心者咸得開其喙。
5.
通“侑”。酬??;勸食。
1.出自《周禮·春官·大司樂》王大食,三宥,皆令奏鐘鼓。
2.出自《左傳·莊公十八年》虢公、晉侯朝王,王饗醴,命之宥。
3.出自《易林·渙之節》天山紫芝,雍梁朱草。長生和氣,王以為寶。公尸宥食,福祿來處。
6.
通“囿”。局限;蔽礙。
1.出自《莊子·天下》接萬物以別宥為始。
2.出自《呂氏春秋·去宥》鄰父有與人鄰者。有枯梧樹,其鄰之父言梧樹之不善也,鄰人遽伐之。鄰父因請而以為薪,其人不說,曰:“鄰者若此其險也,豈可為之鄰哉!”此有所宥也。
7.
通“右”。參見“宥坐之器”。即攲器。古時國君置于座右,以為不要過或不及之勸戒。參閱《孔子家語·三恕》。
1.出自《荀子·宥坐》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鬃訂栰妒貜R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笨鬃釉唬骸拔徨蹲髡?,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
8.
姓。明洪武時有有日興,上加“宀”,賜姓“宥”,為“宥”姓之始。見《續通志·氏族略》。
1.出自《續通志?氏族略四》宥氏,明滁州宥氏,本姓乃有,有若之后,太祖加宥,改為宥氏。
1.中醫指使人耗傷津液的邪氣或藥性。
1.佛教語。邪惡的業障。
1.見"邪見幢"。
1.猶邪路。
1.邪惡與正直。
2.星體偏離正常運行軌道為邪,不偏為正。
1.指背離王道的政令﹑政策。
1.不正當的意向。
1.邪佞的心志。
1.背離正道的君主。
1.詐偽邪行的人。
1.旁門左道;非正統的流派。
1.猶跛足。
1.曲折環繞。
1.見"邪揄"。
1.以協盛水。亦指協中的水。
1.猶脅迫。
1.形容佛教徒勤苦修行。語本波栗濕縛尊者(脅尊者)勤修苦行﹐終不以脅至席的故事。見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健馱邏國》。
1.見"脅肩諂笑"。
挾持;威逼脅持上下|虛張聲勢以脅持別國。
被脅迫參加犯罪的人⊥從犯不同,脅從犯在主觀上不愿意或者不完全愿意參加犯罪,在客觀上罪行比較輕微。我國刑法規定,對于脅從犯,應按其犯罪情節減輕處罰或免除處罰。
1.同"肋底下插柴"。
1.盾的或稱。
1.以威奪取。
1.迫使服從。
1.迫使別人依附。
1.肋骨。
1.迫使講和。
1.方言。猶言利害;劇烈﹐難以忍受。
1.聳起肩膀﹐故示敬畏。
1.縮肩低頭。形容故作恭敬畏懼的樣子。
1.見"脅肩低眉"。
1.縮緊肩膀﹐不敢正立。形容極為恐懼。
1.迫使降服;被迫投降。
1.威脅而劫持之。
1.威脅恐嚇。
1.脅持國君。
2.被脅持的國君。
1.威脅恐嚇。
1.肋骨。
1.強行征斂。
1.脅迫欺凌。
1.見"脅凌"。
1.虜掠;脅從。
1.威脅強迫。
1.威逼強求。
1.迫使屈服。
1.先人的官職。
1.先立志向。
2.乘勝之志。
3.先人的遺志。
1.古代禮制,天子出行,先置供具于前。
1.古代家臣稱大夫的祖先為先主。
2.大夫自稱其亡父或祖先。
3.開國君主。亦以稱三國蜀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