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麯”。
2.
酒曲。參見“麴糵”。
1.出自《列子·楊朱》朝之室也聚酒千鐘,積麹成封,望門百步,糟漿之氣逆於人鼻。
2.出自《齊民要術·笨曲并酒》作春酒法:治麹欲凈,剉麹欲細,曝麹欲干。
3.出自《農政全書》團麹當日使訖,不得隔宿。
4.出自《花月痕》始而米盡,繼之以豆;嗣而豆盡,繼之以麹。
3.
指酒。
1.出自《解秋》詩親烹園內葵,憑買家家曲。
2.出自《應天長·曲院荷風》詞四面水窗如染,香波釀春曲。
3.出自《雍熙樂府·寄生草·道情》醅淹千古興亡事,曲埋萬丈虹霓志。
4.
淡黃色。參見“麴塵”。
1.出自《博異志·閻敬立》須臾吐昨夜所食,皆作朽爛氣,如黃衣曲塵之色,斯乃櫬中送亡人之食也。
2.出自《蠟梅》詩羅浮曾見夢中身,仿佛新妝改曲塵。
5.
姓。漢有麴義。見《后漢書·獻帝紀》。
1.出自《唐鐃歌鼓吹曲?高昌》麹氏雄西北,別絕臣外區。
1.艾的別名。
1.醫術。治病的本領。
1.醫務工作者的職業道德。
1.醫生和方士。
2.醫術,醫道。
3.醫書;醫療處方。
1.[梵文cikits?-vidy?]醫學學科。古印度學生所習五明之一。
1.皇宮的女醫。
1.原為官名,指官醫◇泛指一般醫生。
1.掌管醫務的官。
2.對醫生的尊稱。
1.謂為國除患祛弊。
2.指醫術高明。
1.春秋時秦國良醫。醫為職業稱謂,和是名字。據《左傳.昭公元年》載,他曾倡論陰﹑陽﹑風﹑雨﹑晦﹑明為"六氣",謂"六氣"太過,可引起不同疾病。曾為晉平公治病,以為其疾不可治。趙孟以為良醫。見《左傳.昭公元年》◇借指良醫。
1.治療護理。
2.醫生﹑護士的并稱。
1.中醫的隨筆記錄。內容記載讀書體會﹑臨癥心得﹑學術評論﹑見聞掌故等。清陸以湉撰有《冷廬醫話》,王士雄撰有《潛齋醫話》。
1.春秋時秦國良醫。
2.泛指良醫。
1.藥劑。
1.醫治。
1.醫生。
2.指醫學家。
1.猶醫工。治病的人。
1.中醫學理論的經典著作。
1.教學上對有關醫療﹑藥物﹑公共衛生等方面的學科的統稱。
1.醫學道理或理論。
1.醫治。
2.疾病的治療。
也稱體育醫療”。運動醫學名詞。指采取體育手段或機體功能鍛煉的方法預防、治療疾病,矯正體格缺陷和改善生理功能的一種主動的、全身的、自然的療法。有氣功、導引以及各種專門的醫療體操、運動和自然力鍛煉等。急性疾病不宜進行醫療體育。
1.指醫生,醫家。
1.見"醫巫閭山"。
1.猶醫家。
1.在宮廷中供職的女醫務人員。
1.即醫書。
1.用向鬼神祈禱的方法解除病痛。
1.醫生。
1.古代執掌醫務的官。
2.醫生。今指受過高等醫學教育或長期從事醫療衛生工作的﹑經衛生部門審查合格的高級醫務衛生人員。
1.醫生。
2.受過中等醫學教育或具有同等能力﹑經國家衛生部門審查合格的負醫療責任的醫務工作者。
1.關于醫學的書。
1.古代掌醫藥的官署。
1.醫療技術。
1.猶醫卜。醫生和卜人。
1.醫術極精的人。多用以比喻諸佛或高僧等。
1.治病的人。古代醫生往往兼用巫術治病,故稱。
1.即醫巫閭山。
1.醫療事務。
1.官名。唐置,州府屬官。
2.醫學上的最高學位。由高等院校或研究機構按規定手續授予。
1.猶療養。
1.醫術與藥物。
2.醫治,治療。
1.即醫學博士。
1.退隱為醫的人。
1.治療。
1.醫師根據病情的需要,對病人在飲食﹑用藥﹑化驗等方面的指示。
1.猶吟哦。借指作詩。
1.象聲詞。
1.象聲詞。讀書聲。
2.借指擬聲誦讀。
1.象聲詞。形容人語不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