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令(1032年—1059年),北宋詩人,初字鐘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五歲而孤,隨其叔祖王乙居廣陵(今江蘇揚州),少不檢,既而折節力學。慶歷八年(1048)離王乙別居,開始在天長、高郵等地授徒為生。皇佑四年(1052年),朝廷詔天下賢者,王令因貧不應試,作《送窮文》以明志。至和元年(1054年),王安石在舒州被召入京,途經高郵,于是賦《南山之田》求見,王安石大為贊賞,期望王令的才能可以與他共創大業。嘉佑二年(1057年)在江陰、常州為諸生講《論語》《孟子》。三年(1058年),娶王安石妻妹,次年卒。王令能文,尤其工濤。其詩風格雄偉、感情奔放,想像力豐富。《四庫全書總目》評其“才思奇軼,所為詩磅礴奧衍,大率以韓愈為宗,而出入于盧仝、李貿、孟郊之間,雖得年不永,未能鍛煉以老其材。或不免縱橫太過,而視局促剽竊者流,則固倜倜乎遠矣”。有《廣陵集》二十卷傳世。生平事跡見王安石《臨川集》卷九七《王逢原墓志銘》《東都事略》卷一一五。今人沈文倬有《王令年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