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吉祥孜老二詩 其二
茅屋三間自有余,置身不合在蓬壺。
誰知三尺子童子,解唱一聲于??于。
割肉向來聞鷺股,合尖今始見浮圖。
傳燈事畢歸來好,一歲風波幾日無。
茅屋三間自有余,置身不合在蓬壺。
誰知三尺子童子,解唱一聲于??于。
割肉向來聞鷺股,合尖今始見浮圖。
傳燈事畢歸來好,一歲風波幾日無。
有三間茅屋就已綽綽有余,我本就不適合置身于仙境蓬壺。誰能料到那三尺高的孩童,竟能唱一聲‘于??于’。過去聽聞鷺鷥腿上割肉之事,如今才見到頂尖的佛塔。傳法之事完成歸來就好,一年里又有幾日沒有風波呢。
蓬壺:傳說中的海上仙山蓬萊、方壺,泛指仙境。
三尺童子:指年幼的孩子。
于??于:古代歌曲名。
割肉聞鷺股:可能是一種比喻或典故,具體含義較難確切考證,大致表示聽聞過一些特別的事情。
合尖浮圖:合尖指佛塔頂部收尖,浮圖即佛塔。
傳燈:佛教指傳法,比喻把佛法傳給后人。
由于‘吉祥孜老二’具體身份不明,難以確切知曉創作的具體背景。推測可能是詩人在經歷一些世事或傳法等活動后,對生活有了感悟,與友人唱和時寫下此詩,表達自己對生活和世事的看法。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平淡生活的追求和對世事無常的感慨。其特點是語言質樸,意象運用巧妙。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詩人獨特的生活態度和情感表達。
閒中常是笑人忙,始覺閑中趣味長。天上浮云多變幻,人間流俗自炎涼。推窗對客敲棋局,倚榻呼童檢藥方。茶灶筆床書滿架,不妨吟嘯到斜陽。
烈烈北風,湯湯橫波,大船乘危小船覆,公獨不涉留山阿。赤鰍鬐,黑龍尾,長鯨峨峨撐白齒,偶一觸之命如紙。滟滪云深自有堆,海門黑月元無底。我昔見公南浦之龍沙,知公作亭非不華。上礱翠石鑿戶牖,下列琴策開煙霞。客如流云酒如海,棗已如瓜菊堪采。醉歌白雪揚清風,獨立東南三十載。歷觀古賢達,孰不戀閒居。后有栗里之陶氏,前有東門之二疏。公乎公乎又何羨乎鼎食而祿秩,駟馬而高車。登公亭,酌公酒,風波于公果何有。酌公酒,聽我歌,風波風波奈我何。
朝聞靈鵲語,夕見青燈花。空閨占吉夢,遠客將還家。
水滿雙飛白鷺,花深百囀黃鸝。寒食清明過了,一川煙草離離。
清禁遙當輦路開,長廊斜抱御溝回。鐘聲欲動龍樓啟,扇影初移鶴駕來。十載中朝多制作,一時東觀盛人才。掖垣梧竹凌霄漢,盡是高皇舊日栽。
清凈音中眾義俱,琉璃琴上一時娛。無端只恨般遮翼,不使相逢柏拉圖。調戲難從滅跡除,總由己實界他虛。豈教喜樂俱空盡?只是其間穢惡疏。
珊珊仙骨太玲瓏,邂逅何期塵海中。應是華嚴成小劫,不教天女化長虹。我仍憂患催頭白,君自悲酸浥淚紅。悟到相知無遠近,人間胡粵或能同。
馮公性氣本飛揚,歷詆酣呼眾莫當。處士久緣才見忌,步兵聊寄酒為狂。一丘曲折藏花徑,萬卷縱橫堆草堂。獻歲風煙倘乘興,隨君理棹下滄浪。
我愛彭居士,蒼顏復古心。醫名著江海,隱興在山林。放鶴云霄遠,燒丹歲月深。相逢忍相別,把臂欲沾襟。
朝來四境宿云披,漸放扁舟入渺瀰。漠漠衣襟凌水霧,悠悠簾幕掛天絲。波平自喜看書穩,風軟翻愁出險遲。今夜君山興不淺,登臨應及月明時。杳杳湖天極目中,波光日暮兩陶镕。舟離廟步灣環水,帆指東山縹緲峰。昔日南征期飲馬,今朝北去想騎龍。歸來若得醉鄉隱,愿化春醪萬頃醲。
房星燁燁照明堂,陟配神皇詠我將。怵惕孝思霜露感,如山降福自穰穰。
野水微茫斷岸平,幾家相對掩柴荊。不須候吏沙頭報,驛站懸知是古城。
十方游已遍,端為故人來。把臂八年別,隨緣千里回。清霜疑沆瀣,孤館即蓬萊。預恐云軿去,姑山空漢臺。
客意傷春似感秋,墓田寒食憶松楸。少年衣馬矜三月,游子悲歌起四愁。天遠孤鴻來嶺表,風輕片角落城頭。煙塵萬里迷雙眼,惆悵鄉關倦倚樓。
傍柳隨花笑幾場,管弦聲里度韶光。塵隨金勒□□細,風飏羅衣縷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