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張使君
桐川風物最三吳,刺史循良繼兩都。
但見賣刀還買犢,誰知有袴本無襦。
來時竹馬迎兒輩,去日棠陰遶舍隅。
攀斷車轅留不止,他年應作祖張圖。
桐川風物最三吳,刺史循良繼兩都。
但見賣刀還買犢,誰知有袴本無襦。
來時竹馬迎兒輩,去日棠陰遶舍隅。
攀斷車轅留不止,他年應作祖張圖。
桐川的風光物產在三吳地區最為出眾,張使君這樣的賢良刺史可與兩都的良吏相媲美。只見百姓賣刀買牛從事耕種,誰能想到他們曾經連短襖都沒有。張使君來時孩子們騎著竹馬歡迎,離任時甘棠樹的樹蔭環繞屋角。百姓們拉斷車轅也留不住他,日后應該畫一幅《祖張圖》來紀念他。
桐川:地名。
三吳:古地區名,說法不一,一般指吳興、吳郡、會稽。
刺史:官名,這里指張使君。
循良:指官吏奉公守法。
兩都:西漢的長安和東漢的洛陽。
賣刀還買犢:指百姓放棄兵器從事農業生產。
袴:褲子。
襦:短襖。
竹馬:兒童游戲時當馬騎的竹竿。
棠陰:甘棠樹的樹蔭,比喻惠政。
祖張圖:紀念張使君的圖。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從詩的內容推測,應是張使君在桐川任滿離任時,作者為贊美其政績、表達百姓不舍而作。當時張使君在任期間可能推行了諸多惠政,使當地百姓生活改善,社會安定。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張使君的賢良政績和惠政,突出特點是通過具體事例和場景展現人物形象和官民關系。在文學史上雖無顯著地位,但反映了當時社會對良吏的期盼和贊美。
便似華亭落照灣,要人彈壓愧詩孱。馀霞散盡空無綺,新月初升勢已彎。
只要拔榍抽釘,為人解粘去縛。如何洞山老人,先自藤蛇繞腳。
陶器為棺槨,中庸孰可名。一丘春草色,兩樹野松聲。
春風竹滬草萋萋,落日桐城杜宇啼。一例同殉家國難,貞忠千古屬夫妻。
山塘好,秋到更魂消。花市天香來簇馬,酒簾斜照引吹簫。月掛望山橋。
磁州北走邯鄲道,一上高臺萬里思。馬服山從低樹見,葛鵝城為濁河移。啼烏豈是嬌歌日,衰草全非袨服時。六國不知蠶食易,西來游客最堪疑。
痛亟還思未別前,小倉山下好林泉。坐來花月供吟醉,行處樓臺聽管弦。離緒忽縈千萬縷,鄉心已折十三年。故園慘被黃巾陷,何日招魂葬墓田。
更無人吏在門前,不似居官似學仙。藥氣暗侵朝服上,花陰晚到簿書邊。玉琴閑把看山坐,筒簟長鋪與客眠。時見街中騎瘦馬,低頭只是為詩篇。
佳跡空山漫記吳,幽人逸興寄髯蘇。種來香霧三千界,削就云根第一株。水月遙分大士供,陰晴遞換小山圖。片時脫盡塵凡夢,鶴骨森寒對玉壺。幻出煙蘿傍玉京,須知片石是三生。春隨香草千年艷,人與梅花一樣清。混沌鑿開云上下,崆峒坐倚月縱橫。峰頭且莫騎黃鶴,留遍江城鐵笛聲。
兩年誕汝日,皆在客途間。正屬炎蒸候,其如游子顏。科名是何物,天性自相關。從此堪偕隱,云深馬谷山。
六經于人事,細大無不賅。漢尚專經學,余緒成吏才。醇風在朝陛,愷澤周草萊。后賢掃訓詁,析理窮胚胎。語錄日蕃衍,聞道人人皆。實事反遺棄,政俗熊無頹。嗚呼流派別,源遠誰當回。
望里東蒙近,微茫草樹遮。面城峰礙日,繞郭水鳴沙。戶盡繅桑繭,人多摘茗芽。曾聞魯酒薄,村店一旗斜。
胡雛飲馬傍江汀,炮火雷轟似不聽。騎馬欲回還下坐,山顛去放海東青。
舍外周遭無隙地,積芻曾畏短檐間。紫茄綠瓠霜前摘,擬借西園五尺閒。采采黃花定滿枝,東鄰西舍共襟期。銀瓶注酒清于玉,醉里題詩看少誰。
田夫荷鍤去,乘水護田缺。田婦貰酒歸,相與慰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