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淵明醉石
平生憶淵明,偶此訪遺跡。
柴桑僅未泯,栗里猶可識。
寒溜澹泠泠,孤煙輕羃羃。
撫事良多感,西風生醉石。
平生憶淵明,偶此訪遺跡。
柴桑僅未泯,栗里猶可識。
寒溜澹泠泠,孤煙輕羃羃。
撫事良多感,西風生醉石。
我平生一直追慕陶淵明,偶然間來尋訪他的遺跡。柴桑這個地方還沒有完全消失,栗里也還能辨認出來。寒冷的水流發出泠泠的聲響,孤煙輕輕裊裊。面對這些往事感慨頗多,西風吹拂著醉石。
淵明:指東晉詩人陶淵明。
柴桑:古縣名,陶淵明故鄉。
栗里:在今江西九江西南,為陶淵明故居所在地。
寒溜:寒冷的水流。澹泠泠:形容水流聲。
羃羃:形容煙繚繞彌漫的樣子。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詩人可能是在游歷過程中,偶然來到陶淵明的遺跡處,被當地的環境和歷史氛圍所觸動,從而創作此詩。當時社會或許處于相對穩定或動蕩的時期,詩人在尋訪古跡時,借對陶淵明的追思,表達自己對古人的敬仰和對人生的思考。
這首詩主旨在于表達對陶淵明的追慕與憑吊古跡的感慨。其特點是借景抒情,以質樸的語言營造出清幽的意境。在文學史上雖不算特別著名,但展現了后人對陶淵明的懷念和對其精神世界的追尋。
有石高僅尺,宛爾巫山同。許借從吾弟,移來仗小童。雨垂青欲滴,云過碧爭雄。安得壺公引,輕身住此中。
一雨江城暑氣消,秋聲催客返蘭橈。芙蓉越布貽徐淑,葷荙蠻蔬得鮑焦。輞水自多禪悅食,東林還把酒香招。吳江楓葉題詩滿,好托天風寄二樵。
君家小圃占春光,眼看龍須百尺長。移向樓邊并寒井,明年垂實更陰涼。留取園中數畝賒,擬栽靈藥謝紛華。兒童今日知翁喜,移得君家豆蔻花。
君為看梅來,不飲梅下酒。卻令梅下仙,徘徊吟洞口。昨夜羅浮月,宛宛窺窗牖。顧見瑤臺人,嫣然舉玉手。微風動芬馥,徐步鏘瓊玖。相對不為歡,后夢亦何有。
溪流九曲漾霞標,路入桃源一水遙。忽聽云間吹玉笛,鸞輿飛度綵虹橋。
碧桃臨水影紅綃,一陣風回花氣飄。峽口月明仙馭返,玉笙吹過第三橋。
搜窮經傳幾年馀,誰把神明信此書。除卻尋常倫理外,更將何事稱為儒。
仿佛重回太古前,足邊云海頂頭天。三分月見長江尾,一半春留小石源。臨上界,晤飛仙,今朝不用夢成全。同行只少東坡老,錯過因緣九百年。
沙岸縈回入草泥。霜余煙景自凄迷。樹嫌川近重重掩,云要村深故故低。茅蓋屋,稻分畦。何人今日此幽棲。十年來往山陽道,只□清溪過馬蹄。
偶無公事客休時,席上談兵校兩棋。心似蛛絲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湘東一目誠甘死,天下中分尚可持。誰謂吾徒猶愛日,參橫月落不曾知。
東浙旌門產,南譙學者師。傳家惇孝友,為政尚仁慈。夜月黃粱夢,西風薤露詞。階庭森玉樹,足慰九原思。
兄何在,南伐吳。弟何在,北幽都。老父何在,呼役夫。少婦具晨餔,大婦行喚姑。行喚姑,姑不起。溺床下,波瀰瀰。
端木生河側,因病遂成妍。朝將云髻別,夜與蛾眉連。
玉壇金簡詠曾城,仙侶飄飄取次賡。瑤圃有書青鳥度,銀河無浪白榆生。風埃自惜增凡氣,花鳥于今亦世情。欲向廣庭訪真訣,露濃寒重不堪盟。
漁梁渡頭新雨歇,大竿嶺外飛云沒。遲回不見故鄉人,卻見云間故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