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孫從之司業持節湖南二首 其一
全家先遯卻誰知,匹馬西歸也大奇。
出晝莫嫌三宿戀,壞麻不待七年遲。
風生折檻人無古,水遶圜橋士有師。
六一澹庵喬木在,今秋新長雪霜枝。
全家先遯卻誰知,匹馬西歸也大奇。
出晝莫嫌三宿戀,壞麻不待七年遲。
風生折檻人無古,水遶圜橋士有師。
六一澹庵喬木在,今秋新長雪霜枝。
全家人事先隱退誰能知曉,單槍匹馬西歸也太令人驚奇。離開晝邑不要嫌停留三宿而有所眷戀,好的政令不應像七年之病才求三年之艾那樣遲緩。朝堂上有像朱云那樣敢折斷欄桿直諫之人已無古時之風,河水環繞著太學,學子們有良師教導。歐陽修、胡銓這些賢人的遺風猶存,今年秋天又新長出了經霜傲雪的枝條。
遯:同“遁”,隱退。
出晝三宿: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指離開晝邑停留三宿,表達對某地或某事有所眷戀。
壞麻:這里可能是指好的政令、舉措等,“七年遲”可能化用“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意為應早作準備。
折檻人:指漢代朱云,他曾在朝堂上諫諍,攀折殿檻。
圜橋:指太學。
六一:指歐陽修,號六一居士。
澹庵:指胡銓,號澹庵。
具體創作時間和詳細背景較難確切知曉。從詩題看,是送孫從之去湖南任職。當時可能社會環境需要有賢能之人出來有所作為,詩人希望孫從之能在任上發揮作用,傳承古時賢人的風范。
這首詩主旨是送別孫從之,贊揚其行為,期許其能傳承賢人遺風。詩中用典豐富,展現出較高的文學素養,在送別詩中具有一定特色,體現了詩人對賢才的重視和對社會良好風氣的期盼。
騮馬連錢映錦袍,平生氣壓五陵豪。探丸未了封侯事,直取單于血釁刀。
風掃頑陰雨腳收,軺車西去路悠悠。荒臺半圮空陳跡,疑冢相望尚故丘。千古英雄誰竹帛,一川花鳥自春秋。不堪回首斜陽外,惟見漳河繞郡流。
飛走都窮瘴海頭,而今人說國亡秋。食殘鬼母方知苦,酒醒天公亦解愁。奴丑時來皆市虎,英雄運去總沙鷗。老人生角君休誚,八百終期啟汴州。
語言端謹易求尋,己是他非禍返侵。忠信先修銷大偽,何曾鄙隔圣緣心。
為學須知次第功,四書為本要精通。不須妄起功名想,立得身時祿在中。
為愛臨江竹,蕭蕭綠一叢。幾時石盤上,把釣聽秋風。
一朝木偶發深宮,父子恩隳晻曖中。不見戾園埋恨處,至今草木有悲風。
玉樹分枝帝室親,昭然誠孝冠群倫。寸心哀慕窮天地,永夜悲號動鬼神。高冢松楸頻灑淚,名園桃李謾生春。憑誰寫入丹青傳,大播遺風起后人。
眉目古澗秋,須發寒巖雪。去就叢林出身,觸動葛藤生舌。揚拂握拳,破關擊節。霧變豹而草木光,雷趁蛟而山石裂。
南北風來到此還,南邊和暖北邊寒。怪來天地人猶憾,一樣瓊南兩樣看。
誰向洋川紀歲華,沿門都已采新茶。山中春事忙如許,桃李先開半月花。
鑒帷明欲斂,照檻色將晨。可憐疏復密,隱映當窗人。浮清帶遠吹,含光動細塵。落花時屢拂,會待玉階春。
瑤草充庭問卷施,盛衰榮替各隨時。融紅茂苑羈游子,曼綠湘煙寫夢思。看到孫曾筠附竹,老來平淡堇如飴。似聞年谷貧民共,輒感周馀靡孑遺。
飛紅猶濕前宵雨,好春也懶歸去。日瀲池心,山搖萍際,夏氣先烘晴宇。笛聲凄楚。正倦倚薰風,吹涼前浦。艷說荷花,焉知結子此心苦。芳訊憑誰為主。更番催令節,佳期無阻。掠燕頻低,遮魚未穩,貼水錢錢堪數。愿春小住。便開晚薔薇,番風應許。一任菱船,清歌江畔路。
金釵十二列蛾眉,臨別牽衣控玉羈。越女吳姬都選遍,更將佳麗覓燕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