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吳江三高堂 范蠡
霸越亡吳未害仁,不妨報國并酬身。
風云長頸無遺恨,雪月扁舟更絕塵。
還了君王采香徑,須饒老子苧羅人。
鴟夷若是真高士,張陸何堪作近鄰。
霸越亡吳未害仁,不妨報國并酬身。
風云長頸無遺恨,雪月扁舟更絕塵。
還了君王采香徑,須饒老子苧羅人。
鴟夷若是真高士,張陸何堪作近鄰。
幫助越國稱霸、滅亡吳國并不損害仁義,既可以報效國家又能實現自身抱負。與猜忌的越王勾踐相處后毫無遺憾,駕著扁舟在雪月中更超凡脫俗。把君王的采香徑歸還,理應帶走苧羅的美人西施。如果范蠡真是高尚之士,張翰、陸龜蒙怎配做他近鄰。
霸越亡吳:指范蠡輔佐越王勾踐,使越國稱霸并滅掉吳國。
長頸:指越王勾踐,傳說他長頸鳥喙,形容其相貌和性格猜忌。
采香徑:在江蘇吳縣西南香山上,傳說吳王夫差常遣美人采香于此。
苧羅人:指西施,她是苧羅村人。
鴟夷:范蠡輔佐勾踐滅吳后,泛舟五湖,自號鴟夷子皮。
張陸:指張翰和陸龜蒙,二人都是吳江名人
作者游覽吳江三高堂,三高堂祭祀的是范蠡、張翰、陸龜蒙三位高士。作者有感于范蠡的事跡,寫下此詩表達對他的崇敬。
此詩主旨是贊頌范蠡,其特點是善用典故,高度評價了范蠡的功績和品格。在文學史上雖無重大影響,但體現了詩人對歷史人物的獨特見解。
何處重占處士星,草堂突兀夜燈明。風流已與人都盡,手澤空憐物有情。依舊短墻圍野色,不禁高樹起秋聲。傷心未了生前約,漁子沙頭一棹橫。
何人一旅駐琿春,愁見金山殺氣新。不辨髑髏臺上骨,道旁爭擲管寧巾。
至矣調御,行備智周。滿月為面,青蓮在眸。心珠可瑩,智流方普。永變身田,長無沙鹵。
遠目隨天去,斜陽著樹明。犬知何處吠,人在半山行。春醉非關酒,郊行不問涂。青天何處了,白鳥入空無。霧氣因山見,波痕到岸消。詩人元自懶,物色故相撩。江水夜韶樂,海棠春貴妃。殷勤向春道,莫遣一花飛。日落碧簪外,人行紅雨中。幽人詩酒里,又是一春風。春色有情意,桃花生暮寒。只應催客子,不遣立江干。
是處佳山上畫屏,何如此地自成形。逶迤巖壁同環抱,掩映云煙入渺冥。點點雨花紅蜀錦,蒼蒼松蓋蔭郵亭。山光不逐韶光異,雪滿峰頭色倍青。
蚤從玉帳出邊關,雪鬢垂絲喜得還。銳氣暗隨秋色盡,老情翻樂故園閒。戰場尚記歸時路,村徑猶依舊日山。留得少年長劍在,壁間懸卻獨頻看。
你是何人我是誰,早非亞子獻章時。昔時朋友今時帝,萬眾歸心吻地皮。
未能言合已言分,欲語如鉗制舌根。孤泣一聲千里外,遙遙錐入韋郎心。一葦杭之豈不能,一衣帶水只盈盈。各懷隱痛深滄海,隔著江頭望一生。
憶昨爽鳩初徙署,共誇才氣世無雙。曾令萬馬回長嘯,更筑三城擬受降。明月獨懸黔嶺節,白云高擁洞庭艭。誰為同舍題詩侶,愁對飛花倒玉缸。
且復江西度歲年,會須投老劍南川。日長一局枯棋罷,臥看兒童學意錢。
第五橋東野竹青,主人結屋占云汀。扁舟初入泛花水,三徑新開放鶴亭。亭下蕭蕭鶴一群,含姿弄影雪紛紛。水邊沙暖行春日,石上風寒臥白云。白云浩蕩滄洲遠,憶昔雌雄巢翠巘。青田養子眾雛成,華表辭鄉干歲返。何年偶被云蘿制,羽毛摧折樊籠際。拂霧仍思紫蓋飛,臨風尚想華亭唳。小苑斜連雁鶩陂,上林卻繞鳳凰池。不須奮翅緱山去,相逐鹓鸞集玉墀。
相從有命每傾舒,不寄轅端即坐隅。肯落蘇家慳婦手,深藏云待不時須。
蕓君失計逐驊騮,梁月清宵憶舊游。怪是文壇收熟客,只今高閣束清流。登峰極目三千里,長嘯棲神十二樓。換得湖山供笑傲,醉鄉遲我并封侯。
道人愛西山,結屋西山嶼。朝看西山云,暮看西山雨。西山契道心,相對默無語。
經濟慚長策,歸山有敝廬。思隨魚鳥幻,道想羲唐初。身世同漂泊,漁耕慰寂居。桃源如可問,于此定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