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蛤蜊米脯羹
傾來百顆恰盈奩,剝作杯羹未屬厭。
莫遣下鹽傷正味,不曾著蜜若為甜。
雪揩玉質全身瑩,金緣冰鈿半縷纖。
更淅香秔輕糝卻,發揮風韻十分添。
傾來百顆恰盈奩,剝作杯羹未屬厭。
莫遣下鹽傷正味,不曾著蜜若為甜。
雪揩玉質全身瑩,金緣冰鈿半縷纖。
更淅香秔輕糝卻,發揮風韻十分添。
倒出百顆蛤蜊剛好裝滿盒子,剝殼做成羹湯讓人百吃不厭。不要放鹽破壞了它的純正味道,沒加蜜又怎么能知道它有多甜。它像用雪擦拭過的玉石般全身晶瑩,金色邊緣搭配冰鈿般半縷纖細。再加上淘洗好的香米輕輕撒入,更增添了十分的風味。
奩:盒子。
屬厭:滿足,厭足。
糝:撒,這里指加入米。
香秔:香米。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可能是詩人在品嘗到美味的蛤蜊米脯羹后,有感而發寫下此詩,以表達對美食的喜愛。當時社會可能飲食文化豐富,人們注重美食的制作和品嘗。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蛤蜊米脯羹的美味。其突出特點是對美食的細致描寫,從外觀到味道,展現出美食魅力。在文學史上雖無重大影響,但體現了當時的飲食文化和文人生活情趣。
紫陽馀韻著清江,主一流風有叔旸。桃李莫矜新錦繡,松筠須復舊冰霜。
國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日月雙懸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慚將赤手分三席,敢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屬鴟夷!
靈菊植幽崖,擢穎陵寒飆。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條。
生香故觸人,異質偶同調。喚作黃家花,弟兄一語妙。
連宵怯雨思難裁。鵲聲催,曙光開。且逐晴絲,蕩漾繞城隈。我比晴絲還更懶,風送我,轉徘徊。千尋佛閣倚崔巍。眺胥臺,漫生哀。閣外遙山,幅幅疊春苔。爭學諸天螺髻樣,青萬朵,逼窗來。
近年交友已相安,只要山林保歲寒。珍重茅齋徐處士,有詩猶許寄來看。
如我昏沈,匪伊朝夕,寸心終古無人識。靈犀一點有時通,除非馬角烏頭白。長夜漫漫,空房寂寂,香篝前度燒安息。羅幃直入月無猜,瓶花開落誰憐惜?
從誇日帽與天梳,獨享知君且愧予。道力未能甘混俗,野情終是愛幽居。已諳世上悠悠態,不學空中咄咄書。早晚黃溪營五畝,堂連梧竹水環蕖。
何處佳山入夢時,小橋三峽水遲遲。重經祠下諸賢訝,忽到峰前五老知。無復舊人空舊榻,幾多新樹漫新枝。萍蓬蹤跡渾堪慨,徙倚巴山有所思。
黃浦灣灣東轉頭,吳淞江下碧如油。不用并州剪刀快,水晶簾下上西樓。
蕩長空、冷云吹暝,江聲新擱潮涌。旗亭風緊天無色,蒼莽古原荒壟。銀漢擁。看片片鵝毛,堆沒琉璃縫。瓊樓合凍。任數點梅花,滿庭飛絮,白戰賈余勇。銷金帳,美酒初開碧甕。不如吾輩閒冗。團茶自取冰泉煮,禁體吟成肩聳。寒正重。怕此際、深山臥瘦高人夢。紅腔漫弄。且喚起詩魂,拈毫寫瑞,抵作賀年頌。
步月下庭除,螢飛花影側。露下不知寒,鳴蛩動秋色。步月下庭除,青苔印鞋濕。行吟月轉西,覓句還獨立。
黃檗寺前猶突兀,祖師塔外別安排。香爐好是中央小,無數峰巒拱揖來。
榜題聊復借揚云,千古行藏本自明。此閣定非天祿閣,肯因寂寞便輕生。家傳秘籍慕班斿,有子當追嗣與彪。好事一瓻如許借,樓前百榼果為丘。
禁城開曉望,曙色亂晴陰。柳暗春藏陌,花明暖到林。條風翻戲蝶,淑景動鳴禽。最是宸游地,春來雨露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