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題張欽夫春風樓
樂齋先生子張子,獨立春風望洙泗。
四海無人萬古空,詠歌一聲滿天地。
不應東閣勝東山,浮云于渠了不關。
只余平生醫國手,未忍旁觀縮袖間。
樓中古書積至斗,樓外春江綠如酒。
權門得似圣門寒,萬波橫流獨回首。
向來沂上瑟聲希,由求相顧只心知。
至今留取一轉語,不知何詠亦何歸。
樂齋先生子張子,獨立春風望洙泗。
四海無人萬古空,詠歌一聲滿天地。
不應東閣勝東山,浮云于渠了不關。
只余平生醫國手,未忍旁觀縮袖間。
樓中古書積至斗,樓外春江綠如酒。
權門得似圣門寒,萬波橫流獨回首。
向來沂上瑟聲希,由求相顧只心知。
至今留取一轉語,不知何詠亦何歸。
樂齋先生張子,獨自站在春風中遙望洙水和泗水。四海之內無人,萬古寂寥,一聲詠歌響徹天地。不應覺得東閣比東山更好,浮云對他而言毫無關聯。只留下他平生醫治國家的本領,不忍袖手旁觀。樓中古書堆積如山,樓外春江綠水如美酒。權貴之門怎比得上圣門的清寒,在萬波橫流中他獨自回首。往昔沂水邊瑟聲稀少,子路和冉求相互對視心領神會。至今留下這一番話語,不知詠唱的是什么,又歸向何處。
樂齋先生子張子:指張欽夫。
洙泗:古代魯國的兩條河流,代指孔子講學的地方。
東閣、東山:可能分別指代不同的地方或情境。
渠:他。
醫國手:比喻有治理國家的才能。
斗:形容古書堆積之多。
圣門:指儒家的師門。
沂上:指沂水邊上,孔子曾和弟子在此游玩。
由求:指子路和冉求,孔子的弟子。
具體創作時間地點不詳。當時社會可能面臨一些問題,作者看到張欽夫有匡國濟世之心和才能,有感而發創作此詩,以表達對張欽夫的肯定和對國家命運的關注。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張欽夫的才德和志向,突出他不慕權貴、心系圣道的品質。其特點是用典豐富,文化氣息濃厚。在文學史上雖不一定有廣泛影響,但展現了當時文人對儒家思想和國家治理的思考。
湖山澹蕩碧嵯峨,先世游蹤此最多。天上星辰難借問,海邊軒騎枉相過。不因論舊思鴛鷺,安擬緘書出薜蘿。近想螭頭封事少,柏臺風細聽鳴珂。
波心未吐心如結,水葉初齊葉尚含。脂自凝膚柔繞指,轉教風味憶江南。
高懸慧日照須彌,六十還將六十期。三界總來無變相,何人識得末山機。
畎畝有遺士,妄懷葵藿心。朝夕傾太陽,不耐氛穢侵。肝膽有古劍,愿言決群陰。茲志尚郁郁,抱膝成悲吟。
鬢似衰蓬心似灰,驚悲相集老相催。故友九泉留語別,逐臣千里寄書來。塵容帶病何堪問,淚眼逢秋不喜開。幸接野居宜屣步,冀君清夜一申哀。
龍飛九五應昌期,曠世明良有所思。口代天言迥禁苑,身將皇極履邊陲。江繁宿雨孤舟夜,山暝春煙匹馬時。盡道朝鮮看日出,即今南極五云垂。
城隅草樹響悲風,一點紗燈耿殯宮。記得昔年煙月下,紅蓮雙引到園中。
白云忽改容,愀凄若風雨。黃龍何宛蟺,相追在洲渚。同氣不相離,庶幾吾與汝。與汝懷芬芳,離騷繩祖武。崇蘭惡無實,相將樹稷黍。泰山易崩頹,相將保鴻羽。成仁即神仙,韓終非所許。愿言守儒術,毋墜先人緒。
園夫驚韻逸,鄰叟襲香來。歷亂游蜂喜,毰毢舞鶴回。映霜終自潔,照水更齊開。甚矣吾衰也,今朝負早梅。
花態度,柳豐姿。愁到眉峰歇拍遲。記取唇邊朱一點,教人從此著相思。
喜見低林覆,相攜不避人。落紅喧故樹,高鳥靜秾春。草長復何適,言微空汝陳。臨流紛百念,難遣望芳津。
擬將十幅綃,繪出云堂景。
古寺隨緣到,云霞晚自閑。僧房開竹里,仙路入花間。斜日明秋水,薄煙凝暮山。偶探勾漏跡,惆悵欲忘還。
落日鳳城頭,微風鼓角流。御溝寒水咽,清禁紫煙浮。剖竹為名郡,橫金作遠游。平生輕外慮,不免別君愁。
忠魂自逐滄波去,往恨空隨茂苑春。若使吳王思后患,屬鏤只合賜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