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不能佳眠
晝坐既催頹,夜臥亦展轉。
檢校百骸間,無一得安穩。
四大元假合,解散會歸盡。
何煩造化兒,前期苦相窘。
咄咄方書空,忽發一笑囅。
都緣有我相,浪把此身認。
于中有安否,隨即生喜慍。
蟬聲耳根響,蠅趐目中暈。
無明徧大千,祇自植愁本。
化兒安在哉,作詩謝不敏。
晝坐既催頹,夜臥亦展轉。
檢校百骸間,無一得安穩。
四大元假合,解散會歸盡。
何煩造化兒,前期苦相窘。
咄咄方書空,忽發一笑囅。
都緣有我相,浪把此身認。
于中有安否,隨即生喜慍。
蟬聲耳根響,蠅趐目中暈。
無明徧大千,祇自植愁本。
化兒安在哉,作詩謝不敏。
白天坐著已經精神萎靡,夜晚躺著也是翻來覆去。檢查身體各處,沒有一處能安穩。四大元素本就是假合而成,最終都會消散歸盡。何必麻煩造化小兒,早早地就讓我如此窘迫。正一邊念叨一邊在空中書寫,忽然放聲大笑。都是因為有自我的觀念,才白白地執著于這個身體。心中有了安與不安的分別,隨即就產生了歡喜和惱怒。蟬聲在耳邊作響,蠅翅在眼前暈動。愚癡無明遍布整個世界,只是自己種下了憂愁的根源。造化小兒在哪里呢,我作詩表示自己無法應對。
催頹:精神萎靡,不振作。
展轉:同“輾轉”,翻來覆去。
百骸:指全身。
四大:佛教用語,指地、水、火、風,認為人身由這四大假合而成。
假合:虛假湊合。
造化兒:指造物者。
前期:預先。
書空:用手指在空中虛劃字形,形容人在思考或失意時的狀態。
囅(chǎn):笑的樣子。
我相:佛教語,指執著于自我的觀念。
慍(yùn):惱怒。
趐:同“翅”。
無明:佛教語,指愚癡,不明事理。
大千:即大千世界,佛教對整個世界的稱呼。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從詩的內容推測,詩人可能在某個秋日夜晚,因身體不適、內心煩亂而難以入眠,從而引發了對人生和自我的思考,進而創作此詩。當時詩人或許處于一種對自身和世界有所感悟的心境,借佛教思想來排解內心的困擾。
這首詩主旨在于通過自身秋夕難眠的經歷,反思自我執著帶來的煩惱,體現了佛教思想對詩人的影響。其突出特點是將生活體驗與哲理思考相結合。在文學史上雖可能未產生重大影響,但展現了詩人獨特的精神世界和思考深度。
如如皆合道
休向外邊討
大地作纖塵
萬里無莖草
覆雨翻云少定蹤,
寸心空系景陽鐘。
只緣路有云霄隔,
豈是天無雨露濃。
秋水簾深浮翡翠,
西風帳小冷芙蓉。
可憐半夜相思夢,
不到君門第九重。
良辰美景真難事,
何幸今宵得遇哉。
俗客山宜三舍避,
好歌月肯一年來。
遏云幽響聲如發,
積水空明色似堆。
清賞嫦娥應頷我,
拋他象管與螺杯。
朝昏變氣候,秋思轉茫茫。
旅病覺寒早,獨眠知夜長。
湖風晴似雨,山月曉如霜。
那更聞新雁,樓頭去數行。
放翁游蜀十年回,
病眼茫茫每懶開。
怪底酒邊光景別,
方紅江綠一時來。
客中蒲酒醉人香,
山半高樓飲海光。
君是還鄉我歸國,
一尊風雨共端陽。
曦射窗煙破,風飄花露寒。鶯聲清夢覺,春色獨憑欄。
鶯囀玉笙細,苔涵碧錦滋。楊花春欲暮,睡起和陶詩。
寂寂閒庭靜,離離春草生。朱簾白日永,空復落花情。
春陰山館閒,云靜松花老。玉琴寂不調,清觴為誰倒。
士女匆匆散,
溪山寂寂然。
龍舟閑似我,
閣起向沙邊。
山城與客醉陶然
日日相陪費萬錢
馬上行人幾時去
一杯我欲助離筵
對奕不如觀,觀不如聽聲。
獨坐無來客,小軒秋雨晴。
思之有百憂,不思了無情。
萬有皆外物,世重我所輕。
默數前死者,愧茲今獨生。
喧者勿喧,歌者勿歌。嗚呼我哀,我哀奈何?
父知兒寒,母知兒饑。我無父母,饑寒誰知?
親在憶親,親沒戀墳。魂斷難復,草荒更新。
夜坐秉燭,兄右弟左。同為孤兒,哀哉生我!
抱女置膝,忍涕中悲。兒亦無母,我懷痛之。
燭短夜寒,予心之酸。男兒低頭,顧影自憐。
立國推和議,
輸金息戰烽。
古今嗟一轍,
涕淚灑無從。
黃菊花猶盛,
黃藤酒尚濃。
瓣香祠下拜,
遺像草堂逢。
不見魯公斷石
誰家為礎為杠
筆法錐沙屋漏
心期曉日秋霜
暮雨消煩暑。房櫳□、頓覺秋意如許。天高云杳,山橫紺碧,桂華初吐。空庭靜掩桐陰,更苒苒、流螢暗度。記那時、朱戶迎風,西廂待月私語。
佳期易失難重,馀香破鏡,雖在何據。如今要見,除非是夢,幾時曾做。人言雁足傳書,待盡寫、相思寄與。又怎生、說得愁腸,千絲萬縷。
桃源千載鎖煙云
若輩安知古有秦
恐是吳興沈東老
一樽聊復醉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