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僧支提寺
高名每慣習鑿齒,巨眼忽逢支道林。
共夜不知紅燭短,對床空嘆白云深。
滿前鐘鼓何曾忍,匝地毫光不用尋。
欲識天冠真面目,鳥啼猿嘯總知音。
高名每慣習鑿齒,巨眼忽逢支道林。
共夜不知紅燭短,對床空嘆白云深。
滿前鐘鼓何曾忍,匝地毫光不用尋。
欲識天冠真面目,鳥啼猿嘯總知音。
我常常聽聞高僧大名,就像習鑿齒熟知高僧一樣,今日突然遇見了如支道林般有卓識的高僧。與高僧共坐一夜,沒注意紅燭已燃短,相對而眠,徒然感嘆白云深處的禪意。寺里滿耳的鐘鼓之聲讓人不忍離去,遍地的佛光也無需刻意尋覓。若想識得天冠菩薩的真面目,鳥啼猿嘯都像是能傳達禪意的知音。
習鑿齒:東晉著名文學家、史學家,與名僧道安交往密切。這里借指自己久聞高僧之名。
支道林:東晉高僧,以善談玄理、有卓識著稱。這里指代所訪的高僧。
白云深:象征高深的禪意。
毫光:佛教認為佛菩薩頭頂會放射光芒,這里指寺廟的佛光。
天冠:天冠菩薩,佛教中的菩薩名。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但從詩的內容來看,詩人前往支提寺拜訪高僧,在與高僧的交流和對寺廟環境的感受中創作此詩。當時可能社會上佛教盛行,文人與僧人交往頻繁,詩人在這樣的氛圍中,通過與高僧的接觸,對佛教禪理有了更深的感悟。
這首詩主旨在于表達詩人對高僧的崇敬和對禪意的探尋。其突出特點是用典自然,意境空靈,將人文典故與自然景觀、禪理相融合。在文學史上,它體現了當時文人與佛教文化的交融,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
漢庭求舊未堪論,列鎮俱登八坐尊。賴得鄖山深更僻,不教衰骨負櫜鞬。
新涼整冠服,簡編事校讎。端誦謝公語,言言在清脩。潛心窺顏孔,普樂為民謀。誰與膏其橐,擊鮮雜歌謳。九原可以作,執杖相遨游。何如饜藥石,吾病行將瘳。
層疊煙巒卓遠空,柔魂銷盡櫓聲中。悲歡自造原無事,一夜吳霜照影紅。
塵眼爭看楚俗儺,書燈獨對漢時駝。歌聲無復漁家傲,處處金章換綠蓑。
暝入荒山近十里,茅屋人家隔溪水。青燈一夜不成眠,明日長征又如此。
泉清孤月現,夜久空山寒。不用取烹茗,自然滌塵煩。
□□游宦過湘山,道阻□□十里閑。奎畫自今容拂拭,蒼崖從昔要躋攀。掃除妖孽□□□,□錄勛庸信□□。自嘆此生那從□,是行應得□□□。
興來浩飲淵明酒,醉后豪吟太白詩。獨坐獨行芳草地,半晴半雨落花時。
奏功秋曉上蓬萊,得最多誇治劇材。宮漏斷時辭玉闕,驊騮嘶處出金臺。麾旌遠向吳門去,民庶歡迎召父回。到□寄聲黃太守,交游渾不附書來。
孤山夕云凍,皓鶴返林廬。參差破瓊蕊,正是雪飛初。珠宮萬姝麗,繽紛朝紫皇。月明瑤珥冷,風細縞衣香。蜿蟺雙蒼龍,石潭下無底。時時戲明珠,夜光照寒水。霜白玉堂砌,烏啼錦樹枝。小兒誇解笛,莫向月中吹。
遠山殘雪獻年華,翠黛千層蹙浪花。天上畫屏描不得,懶移皮屐下鄰家。
得遇無思算。自是能明彖。極謝風仙特地來,把我專專喚。要脫輪回難,鍛煉神光燦。真樂真歡永沒愁,愿作云霞伴。
脩拙人何在,寥寥惟舊居。風雨棠花落,猶疑夜誦書。
月轉西檐夜向深,幾回思臥更看參。天清輦道遙聞柝,火冷齋廬半擁衾。有制共嚴三日戒,受釐應荅九重心。坐來無事頻呼茗,懷抱都忘俗慮侵。
醉喚青蓮餐紫霞,卅年道長似浮家。平生盡有看山癖,識路何堪馬齒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