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游四首 其二
近過父老遠尋僧,病起經行力漸增。
織室蹋機鳴軋軋,稻陂潴水筑登登。
淺深村落時分徑,高下川原自作層。
薄暮到家還熟睡,隔林鐘鼓報晨興。
近過父老遠尋僧,病起經行力漸增。
織室蹋機鳴軋軋,稻陂潴水筑登登。
淺深村落時分徑,高下川原自作層。
薄暮到家還熟睡,隔林鐘鼓報晨興。
近日拜訪了父老鄉親又去遠處尋訪僧人,病愈后散步身體的力氣漸漸增加。織布的屋子中踏動織機發出軋軋聲響,稻田里蓄水筑堤傳來登登的聲音。深淺不一的村落間不時出現岔路,高低起伏的山川原野自然形成層次。傍晚回到家中便熟睡過去,隔著樹林傳來晨鐘暮鼓聲才醒來。
父老:指年老的人。
經行:指步行。
織室:織布的屋子。
蹋機:踏動織機。軋軋:象聲詞,形容織機聲。
稻陂:稻田。潴水:蓄水。登登:象聲詞,形容筑堤的聲音。
分徑:岔路。
晨興:早起。
具體創作時間地點不詳,推測是詩人病愈后外出游玩,看到鄉村的生活場景有感而發。當時社會可能處于相對和平穩定時期,鄉村生活寧靜有序。詩人在病后身體逐漸恢復,心情較為舒暢,在出游中感受鄉村之美并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描繪鄉村生活和自然風光,突出特點是描寫細膩、畫面感強。展現了鄉村的生機與寧靜,體現了詩人對鄉村生活的贊美。在文學史上雖無重大影響,但以其質樸的風格展現了鄉村題材詩歌的魅力。
有時獨立空長嘯,卻類無心一野僧。懶向山林事生產,愧將文字結良朋。曲衣沉醉東鄰酒,補屋常牽隔樹藤。每過人家便終日,不知誰愛與誰憎。
雨笠風蓑任陸沉,呈橈舞■為知音。金鱗曳斷竿頭線,明月蘆花何處尋。
驅車十里御橋東,極浦黃云疊未窮。藏尾暴龍真叱咤,團身鐵殼類飄蓬。急功自斷桑干脈,許日誰吞大漠風。最苦行人無避處,狂沙左右久磨礱。
比歲頻分甲,今年賀息兵。競誇新戰士,誰識舊書生。北塞甘長別,南天欲遠征。二年迎復送,空愧泰州城。
水漫秦淮舊釣磯,一竿每與俗情違。垂垂密柳鶯啼早,寂寂重扉客到稀。綠暗桑林蠶葉老,青連藥圃兔苗肥。焚香欲就蒲團坐,鐘磬沉沉隔翠微。
曲曲回廊十二闌,風飄羅袂怯春寒。桃花帶雨如含淚,只恐多情不忍看。
陰從元日合,寒向立春來。肅殺何時盡,陽和詎肯回。乾坤兵氣塞,歲月漢疆開。泰乙親祠未,還期指越臺。
薄宦棲遲旅思勞,故人誰與問綈袍。長吟渭北天邊樹,未識玄都觀里桃。舊雨不堪詩伴隔,荒臺曾共月輪高。此時對酒空相憶,何處天風下玉璈。
晚田風雨卻時來,老大同人笑口開。留得巴歌未輕唱,愿同工史贊康哉。
草書所自何所授,初變楷法為章奏。當時作者最得名,崔瑗杜度張伯英。三人真跡已罕見,后來繼之有羲獻。筆端變化妙入神,逸態雄姿看勁健。風驚電掣浮云飛,蛟龍奮躍猛虎馳。漢晉草法千載師,張顛藏真亦絕奇。一代精藝才數輩,遺墨千人萬人愛。固知頓挫出腕力,亦用飛動生神采。古來篆籀今已訛,何況隸草訛愈多。吾書豈必論工致,誠懸有言當默識。
老子當歸興已濃,令君何事寄蓯蓉。行將卜筑前湖去,蓑笠牽牛作老農。
溪園信步晚徘徊,白白紅紅夾徑開。漫折一枝攜在手,也教人道看花來。
道遠情勞客散時,雙旌何事又相遲?珠江共楫凌江返,宦海同緣別海悲。勝境相攜傷去住,聯舟唱和惜分離。驪駒歌罷家何處,直借高風到嵎夷。
墨染嬌姿淺絳勺,畫中亦足賞青春。長安醉客靴為祟,去踏沉香亭上塵。
纜引歌聲發,江平樓櫓高。寒風晴欲曙,殘月下空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