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讀易
伏羲三十余萬歲,傳者太山一毫芒。
春秋雖自魯麟絕,禮樂蓋先秦火亡。
孟軻財能道封建,孔子已不言鴻荒。
于虖易學幸未泯,安得名山處處藏。
伏羲三十余萬歲,傳者太山一毫芒。
春秋雖自魯麟絕,禮樂蓋先秦火亡。
孟軻財能道封建,孔子已不言鴻荒。
于虖易學幸未泯,安得名山處處藏。
伏羲生活在三十多萬年前,流傳下來的事跡如泰山上的一根毫芒般稀少。《春秋》從魯國出現麒麟后便不再記載,禮樂大概在秦朝的焚書之火中消亡。孟軻只能談論封建制度,孔子已不再提及遠古時代。啊,《易》學有幸沒有泯滅,怎么能讓它在名山各處隱藏起來呢。
伏羲:傳說中的上古帝王,被認為是八卦的創造者。
太山一毫芒:泰山上的一根毫芒,形容極其微小。
魯麟絕:相傳魯哀公十四年獵獲麒麟,孔子認為這是不祥之兆,《春秋》至此絕筆。
秦火:指秦始皇焚書之事。
孟軻:即孟子,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
封建:指古代的封邦建國制度。
鴻荒:指遠古時期。
于虖:同“嗚呼”,感嘆詞。
泯:消滅,喪失。
具體創作時間和背景較難確切考證,但從詩中可以推測,詩人處于一個重視文化傳承的時代,看到歷史上文化遭受的破壞,有感于《易》學等文化經典能流傳下來,從而創作此詩表達對文化傳承的思考。
這首詩主旨在于感慨歷史文化傳承的不易,突出《易》學流傳的珍貴。其特點是借古喻今,以歷史典故表達對文化傳承的關注。在文學史上雖不具有廣泛影響力,但反映了當時文人對文化傳承的重視。
帝旅曾觀武事揚,如君文勢整堂堂。了知一筆無前古,坐遣諸生喪所長。丹桂高攀霄漢迥,捷書西下姓名香。貝宮鰲禁應馀地,看展平生補袞章。
落木碧空遠,秋輝半壁斜。游車停細草,飛蓋帶余霞。水闊煙鐘暝,鴉歸省樹嘩。長安搗衣急,秉燭傍誰家?
高高在上,實愛斯人。眷求圣德,大拯彝倫。率土方燎,如火在薪。惵惵黔首,暮不及晨。朱光啟耀,兆發穹旻。我皇郁起,龍躍漢津。言屆牧野,電激雷震。闕鞏之甲,彭濮之人。或貔或武,漂杵浮輪。我邦雖舊,其命維新。六伐乃止,七德必陳。君臨萬國,遂撫八寅。皇矣帝烈,大哉興圣。奄有四方,受天明命。居上不怠,臨下惟敬。舉無愆則,動無失正。物從其本,人遂其性。昭播九功,肅齊八柄。寬以惠下,德以為政。三趾晨儀,重輪夕映。棧壑忘阻,梯山匪夐。如曰有恒,與天無竟。載陳金石,式流舞詠。咸英韶夏,于茲比盛。
雷起嘉山半點蒼,乖龍無地著身藏。莫嫌白雨來差晚,但遣黃云作大穰。塵漲街頭不識泥,朝來也解滑霜蹄。兩公玉句驚風雨,把玩都忘日腳西。雨早些時打麥殘,雨遲許日即秧乾。阿誰會得天公意,只道今年乞雨難。夢中檐溜作灘聲,幼竹新荷總解鳴。曉色滿城渾是喜,更無一寸旱時情。蘇湖元以水為鄉,春早偏欺潤與常。一雨忽來三晝夜,兩公卷入八詩章。守臣閔雨幾曾欣,兩月天高叫不聞。黃紙帶將今雨至,分明端為圣明君。謫仙下筆不曾休,句似金盤柘彈流。我欲將渠卜鄰著,對披蓑笠刺漁舟。南豐每見每津津,繭紙松煤幻好春。幸與李侯成二妙,更添楊子作三人。
秋月本自佳,況復秋水映。蕩漾成綺章,一塘開懸鏡。
離思不可歇,長淮浩悠悠。況茲涼風至,日夕郊原秋。喬柯俯庭綠,芳叢轉徑幽。琴席晨初敞,爐曛夕未收。因風托微韻,遙憶此良游。
橫將一尺素,寫出消魂別。淚深筆波紅,情苦絹文裂。事君才兩載,相期礪高節。有過必直陳,無憂不共切。密意臭蘭旃,奇談飛金屑。案牘與文史,一一相商決。對客語如綿,當機鋒似鐵。喜怒性情真,緩急肝腸熱。所以小修言,江郎吳令杰。官雖暫時離,交豈中道輟。古井絕回波,深山無化雪。
親提千騎向東方,劍客材官盡束裝。桃葉初銜珠勒馬,梨花半吐綠沈槍。拍天濤擁軍聲合,駕海云扶陣色揚。莫笑書生無燕頷,斗來金印出明光。
茫茫大水渺無邊,太乙只須一瓣蓮。牛女臨河不敢渡,笑他無術也為仙。
天高云影層層出,野曠河流曲曲長。百丈牽風晴裊裊,櫓聲搖月夜茫茫。
夢斷遼陽戌,心西火共流。莫言閨里苦,邊塞正防秋。
雨過牡丹姿未減,半酣妃子倚春風。沉香亭北皇家事,替得山中十日窮。
六賊欺心心自迷,而今始覺覺來遲。等閑卻被東風笑,笑我知吟人未知。
孤舟晚飏湖光里,衰草斜陽無恨意。
紅教條尊紅教主,老三屆背老三篇。愚民虐士君言樂,又戲青年遣斗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