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寅元日
縹緲初聞寺閣鐘,霏微零雨兆年豐。
家家椒酒歡聲里,戶戶桃符霽色中。
春枕方濃從賣困,社醅雖美倦治聾。
從今萬事俱拋擲,且作人間百歲翁。
縹緲初聞寺閣鐘,霏微零雨兆年豐。
家家椒酒歡聲里,戶戶桃符霽色中。
春枕方濃從賣困,社醅雖美倦治聾。
從今萬事俱拋擲,且作人間百歲翁。
隱隱約約剛聽到寺閣傳來的鐘聲,細微的小雨預示著一年的豐收。家家戶戶在椒酒的氛圍中傳出歡聲笑語,每扇門上的桃符都沐浴在雨后初晴的景色里。我在春日的美夢中正睡得香甜,任憑小販叫賣著“賣困”;社酒雖然香醇,我卻懶得去喝來治“耳聾”。從現在起把所有的事情都拋到一邊,暫且做一個人間的百歲老翁。
丙寅:指具體的年份,需結合詩人所處時代確定。
元日:農歷正月初一,即春節。
縹緲:隱隱約約,若有若無。
霏微:形容雨、雪等很細,輕微。
椒酒:用椒浸制的酒,舊俗,正月初一全家飲椒酒,以驅邪避瘟。
桃符:古代在大門上掛的兩塊畫著門神或題著門神名字的桃木板,后來在上面貼春聯,因此借指春聯。
霽色:雨后初晴的景色。
賣困:宋時習俗,正月初一有賣懶、賣困等說法。
社醅:社日釀的酒。
治聾:舊俗,社日飲酒可治耳聾。
由于缺少更多信息,難以明確具體創作年份。但從詩中描繪的春節景象來看,應是在一個春節,詩人看到百姓慶祝新年的熱鬧場景,結合自身心境創作此詩,可能當時詩人想擺脫生活瑣事,渴望閑適生活。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詩人對新年的感受和對閑適生活的向往。其突出特點是生動描繪春節民俗,語言質樸。在文學上反映了當時的節日文化和人們的生活狀態。
漠武開邊策,周宣北伐功。六軍橫瀚海,萬馬出云中。壯士冰埋骨,天王雪滿弓。三朝兵力遠,得失異沙蟲。
淮水日南逝,吾行正北舟。欲將雙眼淚,寄向淮中流。
鉤下俄逢赤水珠,光明圓徹等清虛。靜即出,覓還無,不在驪龍不在魚。
仆也環堵人,公也鈞天居。本出元子下,豈必竹馬馀。
山中古木老槎牙,幾度逢春不放花。清廟棟梁奚足取,霜枝雪干漫矜誇。
蟬噪嗟齊梁,鳳鳴推沈宋。諸人勤著腳,何嘗窺妙用。獨有杜參謀,變態無與共。絕唱冠古今,孤高追惜誦。
兀立中流四望奇,誰開丈室枕漣漪。云埋洞口呼猿日,雪擁湖頭放鶴時。叢桂作花猶滿砌,疏梅橫萼迥當籬。凌風卻月憑誰和,一樹寒香入夢遲。
體貼年來漸入微,相依底事忽相違。無端烽火連天逼,便爾文鴛各地飛。人去空庭春寂寂,鳥啼寒食雨霏霏。京華差幸安如故,陌上花開歸不歸?
二月忽將半,一春能幾時。寒隨鴻雁別,雨赴杏花期。江水碧于酒,山云白似炊。登樓思無限,孤客在天涯。
愚嘗聞之師,六官欠經制。戶禮與刑兵,上法天時四。丞曹象陰陽,右左各分治。斯言擴前聞,大小豈殊致。
于赫烈武,光昭古今。載嚴祀事,敕備惟欽。既潔其牲,既諧其音。神之格思,來顧來歆。
玉門關外絮飛空,破虜營前晝影濃。可便消兵無好術,忍教攀折怨春風。
流沙三萬里,日落動長風。西域葡萄樹,來朝入漢宮。武皇思掃蕩,飛將得英雄。滿壁云臺畫,圖形為報功。
北望路雖遙,出門亦已遠。慇勤囑淮流,為寄愁心返。
臥海拿云勢莫知,優悠何處不相宜。香象子,大龍兒,甚么波濤飏得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