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感六首 其二
士生誦二典,怳若生唐虞。
升降奉玉帛,可否聞吁俞。
闕里得其傳,功與造化俱。
孰知千載后,乃尊重譯書。
士生誦二典,怳若生唐虞。
升降奉玉帛,可否聞吁俞。
闕里得其傳,功與造化俱。
孰知千載后,乃尊重譯書。
讀書人自幼誦讀《堯典》《舜典》,恍惚間仿佛生活在唐堯、虞舜的時代。那時人們在禮儀活動中恭敬地獻上玉帛,決策時能聽到贊同或反對的聲音。孔子在闕里傳承了這種文化,其功績與天地造化同在。誰能想到千年之后,竟然開始重視翻譯過來的書籍。
二典:指《尚書》中的《堯典》《舜典》,記載了堯、舜時期的政治、文化等情況。
怳若:恍惚,好像。
唐虞:唐堯與虞舜的并稱,傳說中的古代圣明君主。
升降奉玉帛:指古代禮儀活動中,人們獻上玉帛等物品。
吁俞:吁表示不同意,俞表示同意,這里指決策時的贊同和反對之聲。
闕里:孔子故里,這里代指孔子。
重譯書:指翻譯過來的外國書籍。
這首詩可能創作于近代,當時中國面臨著西方文化的沖擊,傳統的儒家文化受到挑戰。隨著洋務運動等一系列學習西方的活動開展,大量西方書籍被翻譯引進,社會文化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詩人在這樣的背景下,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產生了憂慮和思考。
這首詩主旨在于反映文化變遷,突出了近代以來傳統文化地位的變化。其特點是對比鮮明,通過古今對比引發對文化傳承的思考。在文學史上,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特定時代人們對文化現象的關注和反思。
忽隨使節別江村,為掃閩南瘴霧昏。朝依重臣威海國,我慚高士入軍門。筆無草檄新才思,刀有征蠻舊血痕。莫笑掛冠翻入幕,報師恩即報君恩。
滄波一島起蚍蜉,牽動東征萬斛舟。盜藪故多陳吊眼,軍咨何藉賈長頭。揚帆風信催犀甲,傳箭威聲壓蜃樓。誰道書生無膽力,也思搖筆殺狂酋。
忍堅卻聘臥江皋,知己生平不易遭。萬里寒喧懷袖字,八騶臨訪駐郊旄。尚慚老禿難磨盾,敢說英雄在捉刀。憑仗臨淮平賊早,歸程要踏武夷高。
意象軒軒勢入云,
為誰出手若經綸。
夜扶星斗朝擎日,
氣力何知幾萬鈞。
七十年來又四年,雨聲燈影故依然。
未收浮世風漚夢,尚了前生蠹簡緣。
老學辛勤那有補,舊聞零落恐無傳。
先師缽袋終當付,嘆息誰能共著鞭。
典盡金貂怯影單,
壚頭一醉不知寒。
菟裘營向糟印老,
衣被春風兩袖寬。
出草東郊徑路深,
枝頭鳥語最關心。
幾聲啁唽宛如訴,
不似黃鸝俱好音。
合浦還珠待孟嘗,伏波橫海舊開疆。
吸筒春曉餐蕉露,曲簿秋晴曬蔗霜。
浪靖蜃樓都斂息,時清蜑戶亦馴良。
六篷船倚檳榔樹,處處飛紅看佛桑。
翡翠年深伴侶稀,
清霜憔悴減毛衣。
自從一上南枝宿,
更不回身向北飛!
赤壁雄風百戰酣,
新安碧血灑江南。
大觀綽板先君歇,
凄絕吳江老蘗庵。
白馬西來掃野云,居人誰識舊將軍。
《楞嚴》讀罷焚香坐,一缽江泉到夜分。
呼吸一寒暑,
三界本無家。
人間自火宅,
未老發先華。
一徑青林外,孤村綠水間。
寒梅欺雪白,烏桕落風丹。
莫以嚴凝候,而生憔悴顏。
管灰吹厚地,天道有循還。
一春好似黃梅雨,今朝嫩晴天氣。櫓響離城,云移出樹,拂面牽絲風細。船頭舵尾。看水碧羅羅,野塘十里。一路桃花,淺深紅到半山里。
年來花事有幾。再消停、數日枝上如洗。歡喜橋邊,甘敦村外,都是曾經游地。尋春倦矣。問前度劉郎,鬢霜添未。有約重游,酒杯還自理。
箕尾流光照大荒,風騷無主我心傷。
立名不朽疇人傳,遺世應游帝子鄉。
書法空懷蘇玉局,畫宗竟失米襄陽。
春來綠遍鵝湖水,歸去魂當化鶴翔。
憐君方壯歲,一病果難支。仁者何無壽,天乎詎有知。共欣初展驥,豈料遽騎箕。言笑依然在,凄風攪夢思。
白玉樓為記,翩然去不辭。六旬應念父,七歲忍拋兒。黃卷生前事,青衫死后遺。幽明從此隔,渺渺竟安之。
功名同頡頏,意氣許千秋。愧我貧如洗,憐君病不瘳。歌殘流水調,影散碧云樓。吾黨今寥落,交情何處投。
百年俱幻影,修短問誰逃。吾社無牛耳,君家失鳳毛。雄心三十折,苦志半生勞。知己頻揮淚,寧堪續楚騷。
共恨哲人逝,千秋事業虛。蕭疏空院竹,冷落滿床書。夢斷池塘草,魂依廣柳車。黃昏風雨夜,獨坐幾欷歔。
天上庚星暗,脩文奪雋才。荊花欣共茂,蕙草恨先摧。劍掩流虹色,珠埋長夜臺。臨風歌薤露,瑟瑟助馀哀。
讖應龍蛇夢,年來失鄭玄。遺琴悲響絕,剩筆羨如椽。易簀應憐爾,撫膺叩彼天。圖書收入篋,不上孝廉船。
三年才際泰,一旦又遭屯。長恨遺妻妾,孔懷賴弟昆。有銘聊紀跡,無賦可招魂。不信英雄淚,靈衾試驗痕。
向來桃李恰隨流,策策風枝又作秋。但得相如完璧去,何妨季子敝貂游。
意君劍履上青云,豈謂相逢猶問津。柱后惠文如束濕,何妨且作自由人。
聞君小隱近山溪,野水平橋竹繞籬。名利區中無此妙,不須辛苦問蓍龜。
靈隱冷泉天下奇,與君同俯碧琉璃。更尋天竺上下寺,休問荀楊大小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