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
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
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
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
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
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
青槐夾馳道,宮館何玲瓏。
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
五陵北原上,萬古青蒙蒙。
凈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
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
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
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
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
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
青槐夾馳道,宮館何玲瓏。
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
五陵北原上,萬古青蒙蒙。
凈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
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寶塔宛如平地涌出,孤高巍峨聳入天宮。登上塔頂仿佛離開塵世,沿著石級盤旋直上虛空。它雄偉挺拔壓著中原大地,奇崛精巧巧奪鬼斧神工。四角伸展擋住了白日,七層高聳摩娑著蒼穹。向下俯瞰能指點高飛的鳥兒,俯身傾聽可聞驚風的響聲。連綿的山巒好似波濤起伏,奔騰的氣勢如百川朝東。青槐夾著筆直的馳道,宮殿樓閣多么精巧玲瓏。秋色從西邊悄然來臨,蒼蒼茫茫布滿了關中。五陵就在北原之上,萬古以來郁郁蒼蒼一片迷蒙。佛理能夠使人徹底領悟,美好的善因我向來尊崇。我發誓要掛冠棄官去隱居,領悟佛道真意其樂無窮。
浮圖:佛塔。
磴道:石級。
礙:阻擋。
摩:接近。
馳道:天子所行之道。
凈理:佛理。
勝因:善因。
掛冠:辭官。
覺道:佛道。
此詩創作于唐玄宗天寶十一載(752年)秋。當時岑參與高適、薛據、杜甫、儲光羲同登慈恩寺塔,五人各賦一首。此時唐朝表面繁榮,內部卻矛盾重重,詩人可能在游覽中產生了對現實的思考和對出世的向往。
這首詩主旨是借登塔所見之景,抒發對佛理的感悟和歸隱之意。其突出特點是寫景氣勢磅礴,情感表達深沉。在文學史上,它是唐代登塔詩中的佳作,展現了詩人的藝術才華和獨特的思想情感。
蘆溝橋西車馬多,山頭白日照清波。氈廬亦有江南婦,愁聽金人出塞歌。
病廢歸來軫圣心,干戈積歲老愁深。先廬燬盡兒孫在,自幸朝廷有賜金。
寂寞吳趨曲,凄涼越絕篇。群迷塞蚩霧,短景促羲鞭。意釣連江海,天游閱歲年。楓香起沉滯,端望玉堂仙。
老景蕭條,送君歸去添凄斷。贈君明月滿前溪,直到西湖畔。門掩綠苔應遍。為黃花、頻開醉眼。橘奴無恙,蝶子相迎,寒窗日短。
思晴好,春透海棠枝。刻惜許多過時了,可憐生是我來遲。不見軟紅時。
匆匆沙際春歸,草如綬帶交加翠。白云縹緲,四年相望,季鷹歸未。拘束微官,踉蹌俗狀,較人間氣。想顛鸞倒鳳,天公不管,誰會□,空中意。自要看時撥置。問誰家、小欄堪倚。云間公子,為誰邀致,愁懷一洗。紅玉擎杯,朱弦理調,偶然成醉。又門前俗事,催人上馬,不堪凝睇。
愛惜濃香恐過時,劉郎何事苦歸遲。只應昨夜幽窗夢,飛到君邊未可知。
眾草風來俱掩冉,驚紅駭綠斗年芳。崇蘭秀發北窗下,燕坐時聞自在香。
丹陛猶敷奏,彤庭歘戰爭。臨危對盧植,始悔用龐萌。御仗收前殿,兵徒劇背城。蒼黃五色棒,掩遏一陽生。古有清君側,今非乏老成。素心雖未易,此舉太無名。誰瞑銜冤目,寧吞欲絕聲。近聞開壽宴,不廢用咸英。
周生直道聞天下,邇歲韜光有適園。夜雨閉門無客啄,秋堂邀月厭蛩喧。端居忍負蒼生望,失守猶多瘉野言。我亦隨緣安霧隱,江山如此謝輪軒。
圣主恩深賜已馀,更叨大府惠何如。多脩善藥扶衰病,剩與兒孫助買書。
新年新雨連殘臘,一月渾無一日晴。曉起鶯聲都寂寞,寒深柳眼未分明。
思晴好,天運幾乘除。只為晴多還又雨,誰知雨過是晴初。那得綠陰乎。
岳陽西望荊州,倚樓曾為思劉表。國亡家破,當時豪俊,魚沉雁渺。王霸紛更,乾坤搖蕩,廢興難曉。記觀山縱酒,巡檐索句,宿官舫、蓬窗小。不畏黑風白浪,伴一點、殘燈斜照。棹歌明發,天光無際,得舒晴眺。萬里馳驅,千年陳跡,數聲悲嘯。試閒中想像,興來陶寫,付時人笑。
深擁梅花野雪廬,開門寒碧斂重湖。枯毫猶上燕支色,獨寫天心數點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