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興二首 其二
身如病鶴謝樊籠,白盡衰髯臉尚紅。
蒲葦陂塘新漲后,梧楸門巷夕陽中。
遺名要耐千年看,快飲方夸百榼空。
造物閔憐君會否,放教折臂老新豐。
身如病鶴謝樊籠,白盡衰髯臉尚紅。
蒲葦陂塘新漲后,梧楸門巷夕陽中。
遺名要耐千年看,快飲方夸百榼空。
造物閔憐君會否,放教折臂老新豐。
我就像生病的仙鶴告別了樊籠,胡須全白了但臉還泛著紅光。蒲葦叢生的陂塘在新漲水之后,梧桐楸樹掩映的門巷沐浴在夕陽中。留下名聲要經得起千年的評看,暢快飲酒才敢夸百壺皆空。上天憐憫你可知道嗎?讓我折臂后在新豐老去。
謝樊籠:告別樊籠,比喻擺脫束縛。
衰髯:衰老的胡須。
陂塘:池塘。
遺名:留下的名聲。
榼:古代盛酒的器具。
造物:指上天、大自然。
閔憐:憐憫。
新豐:地名。
具體創作時間地點不詳,從詩中可推測是詩人晚年之作。此時他可能已擺脫了一些世俗的束縛,對人生有了更豁達的看法,同時也感慨于時光流逝和自身境遇。
這首詩主旨是展現詩人晚年的生活狀態和心境,突出特點是情感復雜,既有灑脫曠達,又有命運感慨。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并非其代表作,但也體現了詩人獨特的人生感悟和創作風格。
小小蓬萊在水中,乾淳舊賞有遺蹤。園林幾換東風主,留得庭前御愛松。
萬枝朝露學瀟湘,杳靄孤亭白石涼。誰道乖龍不得雨,春雷入地馬鞭狂。
點點行人趁落暉。搖搖煙艇出漁扉。一路水香流不斷。零亂。春潮綠浸野薔薇。南去北來愁幾許,登臨懷古欲沾衣。試問越王歌舞地。佳麗。只今惟有鷓鴣啼。
楊柳池塘桃李徑,華堂壽宴初開。香團翠幕舞風回。東山攜妓女,北海罄樽罍。玉筍輕敲紅象板,金荷瀲瀲傳杯。笙歌繚繞宴春臺。華陽閑日日月,綠野醉蓬萊。
似汝聰明質,誰將閉玉籠。鄉心馳隴右,野語狎齊東。倚竹身全翠,餐桃頰倍紅。秦宮三十六,一一訴春風。
歸去復歸去,帝鄉安可期。鳥還知已倦,云出欲何之。入室還攜幼,臨流亦賦詩。春風吹獨往,不是傲親知。
峰之岑兮泖之滸。澹逍遙兮自容與。養高兮履素。紛馀囂兮亦莫余侮。
奔走文場十載勞,歸來三徑滿蓬蒿。麟窮西狩人誰念,龍臥南陽節自高。貧里田園居四壁,吟中風月筆千毫。早知今日詩書誤,悔不當初學六韜。
東池月滿重開席,不減當年庾亮樓。每謂人生須縱飲,固知物色總難留。螢光過幔還星散,云氣行天似水流。高興無窮秋滿眼,山陰何處有行舟。
圓碧日益肥,磊落壓枝重。雖然苦味酸,酸中藏大用。
蟹眼生初,暗風吹送松聲怒。吝分仙露。門掩棠梨暮。火候商量,獸炭頻添取。嬌無語。?;夷纭?捎袣垘熡?。
圣人言純如,載道行萬世。貞明配日月,廣大侔天地。簡牘之所資,包絡無巨細。上而建皇極,重睹人文麗。下以開民彝,性初均秉畀。訓行宣光熙,道否隔氛曀。千人萬人心,揭揭皆經誼。此息則彼消,剛柔乃殊位。進乘休復機,迪哲蹈仁智。自絕其本根,奈何取天劓。燔滅滋秦瘝,網羅興漢利。存亡書豈知,論者常不置。濟南耄言出,孔壁發神秘。百篇始昭垂,五代著成乂。魯齊韓毛《詩》,其傳迭興廢。審音以知樂,亦各徵四至。樂崩名僅存,緬想歌鐘肆。禮失野可求,誰明射鄉義。制氏記鏗鏘,后蒼詳數制。區區象聲容,詎得作者意。賴夫《春秋》家,尚識王道貴。載事或稱誣,推凡疑翼偽。田何受孔易,其全緣卜筮。楊施孟梁徒,別出踵焦費。挾書律始除,六籍豈俱逝。傷哉居下流,眾惡所奔萃。駕言拾灰殘,我道猶未墜。乘之以顓門,中復縻讖緯。黨同護朽竹,攻弱擊枯骴。文字日荄滋,編策亦鱗比。孟荀與楊韓,先后參輿衛。擇精語益詳,炳炳詔來裔。一籥節眾音,八風無濫吹。方張乃遂翕,已矣更五季。大明升殿郊,熒奎屬炎彗。舂陵南標正,陜洛黃離繼。經世偶潛虛,象圖合而異。舉隅豈無反,僅若小星暳。肫肫紫陽翁,敷賁了群視。在時張呂間,建學特超詣。一鼓行無旁,八區同教肄。矧茲龍德中,美化純漸被。家書動盈屋,人事各康濟。恭惟罔極恩,圣哲布嘉惠。經尊道則尊,有合嚴庋寘。覆之以堂庭,牖戶亦崇邃。古史洎今詮,珠駢而玉綴。高名以經揭,酌原知水味。譬如登喬岳,岡阜左右睇。草木流華滋,煙云撤纖翳。觀生老其間,面背俱盎睟。豈惟一身謀,直作數世計。是家離石宗,遭亂藁城寄。劬書自玉峰,菑播實深穊。子孫刈其熟,穰穰收秉穗。后來及門士,妙合若龜契。尊聞行所知,況復躬自致。過逢詫師資,忍負筑場志。我愿安氏堂,廣作天下治。矜式表國都,弦歌行黨術。蓄誠以端蒙,達生以知類。惇典敘彝倫,三郊而五禘。與世開隆平,吾經固無累。自微可之顯,道豈不在器。世間有形物,展轉資弊弊。游談亦何根,閣束祇自棄。是將比鎮寶,前人所數遺。手澤尚鮮新,一展一流涕。晝誦夕思之,上帝儼臨涖。作詩諗蘇子,孫曾戒無替。
錦窠朱紱亦何榮,辭劇求閒責自輕。聊喜青蔥供俯仰,未應紅腐較奇贏。久知飛鳥有真意,誰信鳴雞非惡聲。只恐朝端闕司隸,又將斂手避威名。
湘水澹寒波,幽懷任孤艇。迢迢望衡岳,堅坐移光景。中天跨遙岑,弭節諸曜騁。薄海詟威靈,全荊破聲影。壯哉七十峰,豈即非仙境。氣侔鶉火烈,功配炎曦炳。圭璧走皇王,乾坤一何永。我行尚峰陰,我志超絕頂。云深石道險,嘆息空引領。
樂府曾知有此堂。路人猶解說歐陽。堂前楊柳經搖落,壁上龍蛇逸杳茫。云澹濘,月荒涼。感今懷古欲沾裳。胡僧可是無情物,毳衲蒙頭入睡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