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曇穎上人往廬山
潯陽幾千里,無不見爐峰。
蒼翠入眾目,巖壑少行蹤。
高僧忽獨往,杳杳懷遠公。
嘗聞虎溪上,醉令或來同。
而今競邀致,幾里聞松風。
塵心古難洗,瀑布垂秋虹。
潯陽幾千里,無不見爐峰。
蒼翠入眾目,巖壑少行蹤。
高僧忽獨往,杳杳懷遠公。
嘗聞虎溪上,醉令或來同。
而今競邀致,幾里聞松風。
塵心古難洗,瀑布垂秋虹。
潯陽距離這里有幾千里遠,處處都能看見香爐峰。那蒼翠的山色映入眾人眼中,山間溝壑卻少有人的蹤跡。高僧忽然獨自前往,遙遠地追懷東晉高僧慧遠。曾聽說在虎溪之上,慧遠有時會醉著與友人同游。如今人們競相邀請高僧,幾里外就能聽聞松風之聲。塵世之心自古以來就難以洗凈,瀑布如秋日的彩虹般垂掛。
潯陽:今江西九江。
爐峰:指廬山香爐峰。
杳杳:形容遙遠。
遠公:東晉高僧慧遠,居廬山,與劉遺民等結白蓮社,世稱遠公。
虎溪:在廬山東林寺前,傳說慧遠送客不過此溪,過則虎鳴。
具體創作時間不詳。當時佛教在社會上有一定影響,廬山是佛教圣地,有眾多高僧在此修行。詩人送曇穎上人前往廬山,寫下此詩表達對其的祝福和對廬山佛教文化的向往。
這首詩主旨是送別曇穎上人往廬山,突出了廬山景色的清幽和佛教文化的深厚。其特點是意象優美、意境空靈,運用典故增添文化內涵。在文學史上雖不算特別著名,但展現了當時送別詩與佛教文化結合的特色。
先朝文物佳公子,善寫蒼筤一兩枝。不有百年真翰在,清風高節幾人知。城中無土種瑯玕,蒼翠時時畫里看。最憶西山秋影靜,滿身涼月更憑闌。
白璧黃金不療饑,王孫攜此獨安歸。四郊烽火山川窄,十月雨寒雷電飛。豪杰憂時常共濟,功名報主不相違。臨危進退如無據,青史他年有是非。
炎赫西來耽野芳,古槐疏柳蔭茅堂。破窗不阻南薰細,深院常涵宿霧涼。茵枕清眠移白日,柴門幽啟對滄浪。杖藜散步平沙晚,悽送鹡鸰淚萬行。
風動閑天清桂陰,水精簾箔冷沉沉。西妃少女多春思,斜倚彤云盡日吟。
清霜搖落滿林秋,漠漠寒云天際流。山徑無人擁黃葉,野塘有客漾輕舟。
風定云初斂,潮平浪亦安。閑揮輕棹帶蓑竿。垂釣近江干。湛湛碧天如水。那更月明風細。奈何魚鱉不吞鉤。獨立蓼花洲。
日上罘罳曉殿深,湛恩稠疊駕親臨。對衣紅濯天機錦,束帶黃分內帑金。久幸清班容宦履,漸慚華發點朝簪。經生職分尋常事,消得君王念苦辛。
門有車馬客,云來自吳下。相逢問丈人,草服在中野。中野何所有,有園亦有疇。青槐蔭君堂,文杏為君樓。樓上置書史,下系雙桂舟。園中古松樹,甘露降油油。居人被其惠,行者藉其庥。阿兒冠豸冠,阿弟登龍頭。出入鄉黨間,光塵滿道周。昆山岌嵯峨,湖水繞下流。丈人樂相樂,延年方未休。
柳下金溝煖似湯,羽翎全短毳毛長。睿思不及鷹揚力,愛畫舟前似酒黃。宴安花木應成癖,游戲翎毛思有馀。內苑養雛何所賜,右軍能寫道家書。
云滿峰頭水滿溪,一天杳靄路封泥。何來靈物干霄上,忽傍清輝振羽低。陳跡漫憑千古吊,佳名重借后人題。匆匆逆旅俱行腳,底事傷心日又西。
小樓記得初相見。數語今生斷。槐宮蝶影喚前塵。卻誤芳期難續舊時恩。劫波歷盡翻成客。咫尺千山隔。倦魂無淚祭春歸。拚化一天紅雨綴斜暉。
深深院宇小池塘。一徑碧梧長。青春又歸何處,新筍綠成行。多少事,惱人腸。懶思量。香消一炷,睡起霎時,日過東窗。
阿姊連年病,今年病始安。已無身痛苦,惟有步行難。冬■紅爐煖,春庭綵服歡。夫君同壽考,百歲喜團欒。
抱得秦箏為我彈。殷勤相勸惜華年。自家先己淚斑斑。取我鳴琴翻舊譜,為君進酒佐清歡。心弦斷盡更無弦。
朔雪驅將殘臘去,東風放出新晴。繡衣瑞彩照巖城。江天收宿靄,湖水動春聲。要凈狐嗥并鱔舞,未煩鶴怨猿驚。元龍老氣正崢嶸。毫端膚寸潤,野燒綠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