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崔秀才 其二
少年游太學,著盡篋中衣。
獨劍自為伴,無家何處歸。
秋蓬隨野轉,寒鵲遶林飛。
霄漢有知己,行行寧久微。
少年游太學,著盡篋中衣。
獨劍自為伴,無家何處歸。
秋蓬隨野轉,寒鵲遶林飛。
霄漢有知己,行行寧久微。
年少時你到太學求學,把箱子里的衣服都穿破了。獨自以劍為伴,沒有家又能歸向何處。秋天的蓬草隨著曠野的風轉動,寒鵲繞著樹林飛翔。高遠的天空中有知己,繼續前行怎會長久卑微。
太學:中國古代的國立最高學府。
篋:箱子。
秋蓬:秋天的蓬草,常用來比喻漂泊不定。
遶:同“繞”。
霄漢:指天空,也比喻朝廷。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可能是詩人在看到崔秀才求學在外,生活漂泊,有感而發寫下此詩,表達對友人的關切與鼓勵。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崔秀才的同情與鼓勵。突出特點是意象鮮明,情感真摯。在文學史上雖影響不大,但體現了送別詩中對友人的關懷與期許。
一露一朝新,簾櫳曉景分。
艷和蜂蝶動,香帶管弦聞。
笑擬春無力,妝濃酒漸醺。
直疑風起夜,飛去替行云。
白道曉霜迷,離燈照馬嘶。
秋風滿關樹,殘月隔河雞。
來往非無倦,窮通豈易齊。
何年歸故社,披雨剪春畦。
尋艷復尋香,似閑還似忙。
暖煙沈蕙徑,微雨宿花房。
書幌輕隨夢,歌樓誤采妝。
王孫深屬意,繡入舞衣裳。
苦辛垂二紀,擢第卻沾裳。
春榜到春晚,一家榮一鄉。
題名登塔喜,醵宴為花忙。
好是東歸日,高槐蕊半黃。
禾黍不陽艷,競栽桃李春。
翻令力耕者,半作賣花人。
灞岸草萋萋,離觴我獨攜。
流年俱老大,失意又東西。
曉楚山云滿,春吳水樹低。
到家梅雨歇,猶有子規啼。
南連乳郡流,闊碧浸晴樓。
徹底千峰影,無風一片秋。
垂楊拂蓮葉,返照媚漁舟。
鑒貌還惆悵,難遮兩鬢羞。
暴亂免遺折,
森羅賢達名。
末郎何所取,
叨繼外門榮。
曉陌攜籠去,
桑林路隔淮。
何如斗百草,
賭取鳳凰釵。
為儒欣出守,上路亦戎裝。
舊制詩多諷,分憂俗必康。
開懷江稻熟,寄信露橙香。
郡閣清吟夜,寒星識望郎。
徒勞悲喪亂,自古戒繁華。
落日狐兔徑,近年公相家。
可悲聞玉笛,不見走香車。
寂寞墻匡里,春陰挫杏花。
賢人骨已銷,
墓樹幾榮凋。
正直魂如在,
齋心愿一招。
歲晏樂園林,維摩契道心。
江云寒不散,庭雪夜方深。
酒勸漁人飲,詩憐稚子吟。
四郊多壘日,勉我舍朝簪。
客來風雨后,院靜似荒涼。
罷講蛩離砌,思山葉滿廊。
臘高興故疾,爐暖發余香。
自說匡廬側,杉陰半石床。
所立共寒苦,平生同與游。
相看臨遠水,獨自上孤舟。
天淡滄浪晚,風悲蘭杜秋。
前程吟此景,為子上高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