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登城北門
幅巾藜杖北城頭,卷地西風滿眼愁。
一點烽傳散關信,兩行雁帶杜陵秋。
山河興廢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樓。
橫槊賦詩非復昔,夢魂猶繞古梁州。
幅巾藜杖北城頭,卷地西風滿眼愁。
一點烽傳散關信,兩行雁帶杜陵秋。
山河興廢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樓。
橫槊賦詩非復昔,夢魂猶繞古梁州。
我頭戴幅巾、手拄藜杖登上北城門樓,卷地的西風讓我滿眼都是哀愁。一點烽火傳遞著散關的消息,兩行大雁帶來了杜陵的秋意。山河的興衰讓人撓頭嘆息,個人身世的安危也涌上心頭,我倚靠在城樓上。橫槊賦詩的豪邁已不再有,可夢魂依然縈繞在古梁州。
幅巾:古代男子用絹一幅束發,稱為幅巾,為一種表示儒雅的裝束。
藜杖:用藜莖做成的手杖。
散關:即大散關,在今陜西寶雞西南,是當時宋金交界的邊關。
杜陵:在今陜西西安東南,漢宣帝陵墓所在地,這里代指長安。
橫槊賦詩:指行軍途中在馬上橫戈吟詩,形容能文能武的豪邁氣概。
梁州:古九州之一,這里指漢中一帶。
這首詩是陸游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 年)九月在四川成都所作。當時南宋政權偏安江南,山河破碎,陸游雖有報國之志卻仕途坎坷,被閑置一旁。他登上成都城北門,觸景生情,寫下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抒發詩人的愛國情懷和壯志未酬的悲憤。其特點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將個人身世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在文學史上,體現了陸游詩歌憂國憂民的風格,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我舟故鄉回,君帆亦南下。相逢白下橋,襟懷倍傾寫。金陵最佳麗,游覽時并馬。攀蘿抉幽僻,歷磴窮清雅。暫會忽云別,解袂若陶瓦。迢迢咸陽道,煙云護松槚。展墓伸孝思,椒漿奠瓊斝。君能濟時艱,非可閒逸者。北轅宜早旋,努力支大廈。會食玉堂杯,明年殆同把。
月出天在水,平湖凈于席。安得謫仙人,來聽君山笛。
梵舍十八所,道場皆矩羅。茲獨號羅漢,想應無漏多。雁蕩屢經眼,個中方再游。何時脫塵鞅,來此飽清幽。故鄉從此去,借問幾時還。先自思兄弟,那堪宿雁山。
曾是征南將,今隨定遠侯。白云沉漢壘,春色過邊州。柳拂漁陽騎,笳清紫塞樓。酬恩知有日,談笑看吳鉤。
藥爐龍虎正交馳,五色云生固濟泥。凡骨欲逃三萬日,君王曾賜一刀圭。
學聚勤殖藏,息游解紆結。寬原或流衍,澄泉共甘洌。攀條采碩果,循畦屏衰葉。幽禽答遐韻,候蟲依氣節。芳靄蒙晨榮,明煇揚夕月。拔時附絕駕,塞兌謝塵轍。
吳門白日落,孤妾悲洞房。徙倚無所歸,朔風滿羅裳。昔為春柳陰,今作秋菊黃。芳景不速盡,愁心與俱長。逝者魂魄在,九京共徜徉。粲粲河吐水,蕭蕭天雨霜。出門即遠道,死生永相望。
鵝鴨池荒蔓草生,沙河如帶繞孤城。平淮事業誰能繼,撫景令人恨不平。
南風泠泠吹我衣,寫經換得白鵝肥。山陰道士休相笑,來看蛟龍作雨飛。
憔悴風塵劇可哀,鹽車老困不羈才。夢回蕉葉人何在,開到梅花我又來。春訊每年遲皖國,天心奚日悔輪臺?龍溪訪舊空回棹,寸寸相思寸寸灰。
誰將鐵鎖截江橫,怒激雷霆白晝轟。色涌爛銀明遠浦,聲隨戍鼓上蕪城。尾閭欲泄終辭垢,滄海難量孰概盈。休訝大云能沸鼎,乾坤氣脈自流行。
金吾持戟護軒檐,天樂傳教萬姓瞻。樓上美人相倚看,紅妝透出水晶簾。
翛然僧舍一柴扉,淡泊如君眼底稀。山澤肯為仙骨瘦,襟懷自得遁身肥。有詩盈帙遮空橐,無酒留賓辦典衣。一棹稽山風雪里,便應興盡雪中歸。
廣陵值佳節,游子欣慨交。閑情日已適,短發秋自凋。俯愧魚龍蟄,仰慚鴻雁高。落木際遙岸,微云翳曾霄。豈無沉尊醁,薄慰行路勞。采菊芳洲上,獨酌當金焦。酣來登遠游,悵望柴桑陶。達人愛重九,從古非一朝。
日西階影轉梧桐,簾卷青山簟半空。金鴨火銷沈水冷,悠悠殘夢鳥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