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校書
同宿高齋換時節,
共看移石復栽杉。
送君江浦已惆悵,
更上西樓看遠帆。
同宿高齋換時節,
共看移石復栽杉。
送君江浦已惆悵,
更上西樓看遠帆。
我們一同住在高齋,時光悄然變換了季節,還一起看著移動石頭、栽種杉樹。在江浦送你離去,我已滿心惆悵,更登上西樓望著你遠去的船帆。
校書:官名,負責校勘書籍。
高齋:高雅的書齋。
江浦:江邊。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從詩中可推測是詩人與友人王校書在高齋共處一段時間后,友人要離開,詩人在江邊送別時所作,當時心境充滿離愁。
這首詩主旨是送別友人,特點是通過回憶與眼前景結合,自然流露惜別之情。在文學史上雖不算有重大影響,但展現了送別詩質樸動人的一面。
客路忻同勝友行,貪看山水一身輕。
幽棲遠就云林宿,明月清風萬古情。
歇馬高林見水源,時從明月詠潺湲。
不知浩蕩滄溟上,萬折東趨路幾千。
蘆雪隱鳧潭,院僻無人到。
藏得秋光爾許深,百盎霜腴飽。
徑任傍松荒,人自鋤花老。
載酒江亭過客多,應被寒葩笑。
郡公平楚獄,
福宜及后嗣。
豈真三書生,
而能古葬地。
古寺疏鐘正晚晴,林間啼鳥不勝情。
庭前未證空王法,石上猶留行者名。
夾岸平田松徑遠,近山流水竹房清。
他時若報廬山信,潮歇溪橋三兩聲。
晚吹蕩林薄,凌空一葉飛。
天光寒已夕,云影淡何依。
歲月有遷遞,雪霜無是非。
于中覓消息,斟酌可忘機。
杖藜高山頭,歷覽眾景會。
泰摹屹若屏,黃河瀉如帶。
幽懷逐冥鴻,萬事寄天籟。
不見玉京春,荒煙起蕭艾。
墟落深藏亂樹遮,懸崖絕壑勢嵯岈。
驚人童稚蓬門立,款客盤飧野菜花。
牛角觸墻成「八」字,馬蹄去路辨三叉。
儼然身到崇安道,山北山南遍種茶。
紅塵投老倦征鞍,夢寐清規祇厚顏。論德每疑觀大水,言詩曾賦仰高山。
退之自處軻雄后,甫也當居揚馬間。知止舊風衰久矣,只今須合為公還。
酒榼棋枰足燕閑,市朝愁復抗塵顏。曾非學道隨東魯,可怕移文累北山。
花燭園林春半際,煙波亭榭水中間。籃輿想見公游處,潁水何時聽我還。
歸路俯清川,
呼奴自刺船。
戲魚翻晚照,
宿鳥入寒煙。
沙堤楊柳綠陰涼,
傾蓋華堂盡幾觴。
潮漲浮槎歸路渺,
滿天離思度滄浪。
白露蒼煙,憶醉翁椽筆,曾記東園。高臺畫舫安在,風物依然。重陽近也,覓黃花、共倚危欄。楓林外,澄江如練,寒鴉千點飛翻。
頗怪并州舊尹,早蒪鱸夢斷,偃臥邱樊。故鄉烏衣門巷,衰草荒阡。干戈滿地,何從問、盤谷斜川。君笑曰、無如此處,濠梁秋水之間。
洗甲天河有底忙,娟娟涼露入秋堂。任他乞巧我藏拙,兒女嬌嬈斗晚妝。
明河秋水渡雙星,瓜果中宵香滿庭。無意自多人自老,沈沈小鼓可誰聽。
水自孤竹來,積清不可易。
循茲削巖側,溪峰相配碧。
逸者五六人,蕩舟日之夕。
怡然山水中,此身欲木石。
動靜悟天機,心歇悔形役。
隨興坐磯島,垂釣懷在昔。
一片華樓月,今宵何處看。
遙知滄海客,高臥碧云端。
酒薄難成醉,衾孤乍覺寒。
不如早歸去,從乞釣鰲竿。
離卻蓬窗宿此溪,青燈華屋又吾伊。芳筵倦酌辭清醑,隨意閒裁聽雨詩。
詩罷吾伊尚未停,擁爐更喜共殘燈。工夫似此能無間,何患當年藝不成。
跋涉長途未覺疲,晦明不必問前期。寸心始覺元無外,萬事須知各有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