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余杭游洞霄
野服蕭蕭款翠微,虛亭高敞射晴暉。
仙歸洞府云煙冷,春入名山筍蕨肥。
緩引壺觴聊自適,暫捐朱墨便忘歸。
會須結屋山中住,始悟人閑萬事非。
野服蕭蕭款翠微,虛亭高敞射晴暉。
仙歸洞府云煙冷,春入名山筍蕨肥。
緩引壺觴聊自適,暫捐朱墨便忘歸。
會須結屋山中住,始悟人閑萬事非。
我穿著樸素的便服從容地探訪青山,高高的亭子寬敞明亮,陽光灑在上面。仙人已歸洞府,山間云煙透著冷意,春天來到名山,竹筍和蕨菜長得十分肥美。我慢慢端起酒杯,聊以自樂,暫時放下公文,便樂而忘歸。真應該在山中蓋間屋子住下,這才領悟到人間萬事皆為虛幻。
野服:平民服裝,此指便服。蕭蕭:從容灑脫的樣子。款:訪問。翠微:指青山。
虛亭:空亭,高敞的亭子。射晴暉:陽光照射。
筍蕨:竹筍和蕨菜。
壺觴:酒器,這里指酒。自適:自我滿足,自得其樂。
朱墨:指公文。古代用朱筆和墨筆批閱公文。
詩人擔任余杭宰期間,官場事務繁忙,可能感到身心疲憊。在游覽洞霄山時,被山中的美景和寧靜所感染,從而創作此詩,以表達對閑適生活的向往。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官場的厭倦和對山林生活的向往。其特點是景中含情,以清新的語言描繪美景并抒發情感。在文學史上雖不算有重大影響,但展現了古代文人對自然和自由生活的追求。
天作云與雷,霈然德澤開。
東風日本至,白雉越裳來。
獨棄長沙國,三年未許回。
何時入宣室,更問洛陽才。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黃鸝啄紫椹,五月鳴桑枝。
我行不記日,誤作陽春時。
蠶老客未歸,白田已繅絲。
驅馬又前去,捫心空自悲。
天下傷心處,
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
不遣柳條青。
北闕圣人歌太康,
南冠君子竄遐荒。
漢酺聞奏鈞天樂,
愿得風吹到夜郎。
騮馬新跨白玉鞍,
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震,
匣里金刀血未干。
妾本洛陽人,狂夫幽燕客。渴飲易水波,由來多感激。
胡馬西北馳,香鬃搖綠絲。鳴鞭從此去,逐虜蕩邊陲。
昔去有好言,不言久離別。燕支多美女,走馬輕風雪。
見此不記人,恩情云雨絕。啼流玉箸盡,坐恨金閨切。
織錦作短書,腸隨回文結。相思欲有寄,恐君不見察。
焚之揚其灰,手跡自此滅。
魯叟談五經,白發死章句。
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
足著遠游履,首戴方山巾。
緩步從直道,未行先起塵。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君非叔孫通,與我本殊倫。
時事且未達,歸耕汶水濱。
白日與明月,晝夜尚不閑。
況爾悠悠人,安得久世間。
傳聞海水上,乃有蓬萊山。
玉樹生綠葉,靈仙每登攀。
一食駐玄發,再食留紅顏。
吾欲從此去,去之無時還。
天回北斗掛西樓,金屋無人螢火流。月光欲到長門殿,別作深宮一段愁。
桂殿長愁不記春,黃金四屋起秋塵。夜懸明鏡青天上,獨照長門宮里人。
蜀國曾聞子規鳥,
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
三春三月憶三巴。
神農好長生,風俗久已成。
復聞紫陽客,早署丹臺名。
喘息餐妙氣,步虛吟真聲。
道與古仙合,心將元化并。
樓疑出蓬海,鶴似飛玉京。
松雪窗外曉,池水階下明。
忽耽笙歌樂,頗失軒冕情。
終愿惠金液,提攜凌太清。
風靜楊柳垂,看花又別離。
幾年同在此,今日各驅馳。
峽里聞猿叫,山頭見月時。
殷勤一杯酒,珍重歲寒姿。
卷簾聊舉目,露濕草綿芊。
古岫藏云毳,空庭織碎煙。
水紋愁不起,風線重難牽。
盡日扶犁叟,往來江樹前。
江村秋雨歇,酒盡一帆飛。
路歷波濤去,家惟坐臥歸。
島花開灼灼,汀柳細依依。
別后無余事,還應掃釣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