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參政挽詩二首 其二
晉晝光三接,霜臺肅紀綱。
栽培指佞草,重疊上書囊。
筆橐留施設,鈞樞憶贊襄。
傷心左溪路,松檜已成行。
晉晝光三接,霜臺肅紀綱。
栽培指佞草,重疊上書囊。
筆橐留施設,鈞樞憶贊襄。
傷心左溪路,松檜已成行。
姚參政在朝堂上多次受皇帝接見,光彩照人,在御史臺嚴肅地執行法紀。他像栽培指佞草一樣培養賢才,多次向朝廷上書建言。他曾帶著筆袋為朝廷出謀劃策,在重要職位上輔佐朝政。令人傷心的是,如今走在左溪的路上,看到松樹和檜樹都已排列成行(暗示他已離世)。
晉晝:指在白天朝見皇帝。三接:多次被皇帝接見。
霜臺:御史臺的別稱,御史臺負責監察、執法等事務。
指佞草:傳說中能識別奸佞的草,這里比喻培養賢才。
書囊:裝奏章的袋子,重疊上書囊表示多次上書。
筆橐:古代史官、近臣攜帶筆和盛筆的袋子,這里指為朝廷出謀劃策。
鈞樞:指重要的職位,如宰相之位。贊襄:輔佐。
左溪:可能是姚參政埋葬之地或其相關的地方。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的內容來看,應該是在姚參政去世后,詩人為表達對他的敬意和哀悼而作。當時可能處于一個政治環境相對穩定或動蕩的時期,姚參政在朝廷中擔任重要職務,為朝廷做出了貢獻,他的離世讓詩人深感悲痛。
這首詩主旨是悼念姚參政,高度贊揚了他的才能和在朝廷中的貢獻。其突出特點是通過具體事例和意象來展現人物形象和表達情感。在文學史上雖可能沒有廣泛的影響力,但對于研究當時的人物和社會情況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馬蹄周回曲巷,客屐踏碎庭陰。拂簟聊消暑氣,敲冰暫滌塵襟。
豫讓橋邊落日昏,徘徊往跡淚雙痕。君憐國士能終始,自有干將解報恩。
貔貅一夜渡湘江,賊壘朝臨盡出降。自古成功在機會,周郎赤壁豈難雙。王師破賊凱歌還,積甲高于熊耳山。盡選精強付諸將,威聲已足鎮荊蠻。赤眉銅馬與黃巾,漢魏收功豈異人。駕馭撫綏要有術,從來盜賊本王臣。祝融道士蒼生雨,萬事須知總是天。宣暢威靈聊塞責,乞身從此老林泉。
天書召賈生,匹馬出滇城。白首相逢處,青云送別情。山經巫峽盡,水到楚江平。好獻治安策,殷勤答圣明。
王家瑯玕一何眾,大母春云籜中種。八子俱為荀氏龍,諸孫三見河東鳳。是時太仆歸其鄉,舞衫盡出宮羅裝。瑯琊釀泉春正美,好奉潘輿萬歲觴。
佳人渺天末,夢寐苦追尋。忽睹一輪月,如張萬里衾。陽春歌古調,流水感知音。不覺彷徨久,空驚雪滿簪。
壓得檀槽瑟瑟珠,瀉時猶有看成無。誰能閑步桃花澗,不向章郎乞一壺。
鵓鴣端復喚雨來,韻此朱朱兼白白。試問游梁馀幾錢,今朝且作官寒食。
壯士狂歌擊唾壺,追風老驥望長驅。山川形勢端如此,當日寧無一伯符。
十丈亭亭玉井峰,靈根移種小堂東。擁衾夜雨初經夏,照眼天葩已著叢。耀灼盡教含日色,低昂何限向人容。曾聞洛里花傳勝,把酒茫然笑阿翁。
廿年蹤跡遍雕題,傳道重游洱水西。離夢獨牽張半谷,風流惟共李中溪。鄭玄耐可箋浮蟻,王勃何須檄斗雞。紫菀丹丘曾有約,赤松黃石肯相攜。
晚至天心過半輪,微微清影照黃昏。忘眠任到三更鼓,留住馀光件酒樽。
東部資良守,北宮敦獻酬。新枝漸接樹,故凍欲含流。早花少馀雪,春寒極晚秋。徒嗟白岸遠,空想赤松游。
十年坐判維揚郡,令譽芳聲特達開。惠政及人還未已,升官重向廣陵來。
春游懶逐少年場,僻地移尊野興長。徑草眠煙侵坐席,天花落澗引行觴。風飄弦管催黃鳥,塵帶香簾出綠楊。聞道蘭亭好修禊,何如高詠竹間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