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楊道者永覺
久修頭陀行,但欠僧伽衣。
胡為走紅塵,涴面不忍揮。
忽覺東州夢,又指西山歸。
九峰富泉石,百里環翠微。
買山吾無錢,亦解守釣磯。
兒女苦牽挽,此身陷重圍。
臨分一太息,山中音信稀。
久修頭陀行,但欠僧伽衣。
胡為走紅塵,涴面不忍揮。
忽覺東州夢,又指西山歸。
九峰富泉石,百里環翠微。
買山吾無錢,亦解守釣磯。
兒女苦牽挽,此身陷重圍。
臨分一太息,山中音信稀。
你長久修行頭陀行,只是還缺僧伽衣。為何要奔走于塵世,沾染滿面塵埃卻不忍揮去。忽然如夢般覺醒要去東州,又指向西山準備回歸。九峰有豐富的泉石美景,百里都環繞著青山。我想買山卻沒錢,也懂得守著釣磯生活。無奈被兒女苦苦牽絆,讓我深陷這世俗重圍。臨分別時一聲長嘆,只怕山中以后音信稀少。
頭陀行:佛教苦行的一種。
僧伽衣:僧人所穿的法衣。
胡為:為何。
涴面:沾污面容。涴,弄臟。
東州:泛指東方的州郡。
翠微:青翠的山色,也泛指青山。
釣磯:釣魚時坐的巖石。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中可推測,當時社會可能處于相對平穩的狀態,但詩人面臨家庭的牽絆。楊道者長久修行,準備回歸山林,詩人在送別友人時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送別楊道者,突出了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其特點是情感真摯,語言平實。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反映了當時文人對修行生活的向往和對世俗生活的無奈。
靈巖拔起拱諸峰,林壑深幽與昔同。誰念夫差罷敝后,莫逃范蠡計謀中。彈琴石老菭花紫,響屧廊空夕照紅。里叟不諳亡國恨,至今猶說館娃宮。
開宴曾游此綴行,五年為吏別仙鄉。杏園鶯蝶如相識,應怪重來茜綬香。
淺著燕支調淡粉,細將瑪瑙碎鋪茸。
蒼藤絕巘鎖丹寮,忽有鐘聲至泬寥。萬堞對分天塹色,千檣爭上海門潮。云低雁鶩行時斷,日落黿鼉臥轉驕。屈指舊游君莫哂,十年吾豈愧漁樵。
東林見月幾虧盈,布被藤床客夢清。最績過煩徵覆考,新詩長得入優評。便民方略仍騰疏,入幕風流獨擅名。來鶴亭前春色早,錦袍歸映百花明。
霽色澄虞山,正與游人偶。一年無多月,春三及秋九。勿厭傾郭人,隨俗悅親友。春風若招邀,是處鬧花柳。林華競妍新,無復有惡丑。間見叢綠中,遠映紅裙婦。休云惱山谷,點綴亦可取。摳趨識壯步,屢頓驗皓首。下上相追攜,從高引衣手。尚有散逸流,列石自俎豆。老夫目中盡,未在逐逐走。況當氣力衰,孤坐還可酒。
何人泉上記清游,茶具橫陳晚未收。木葉盡隨風掃去,萬山清立寺門秋。
人非賢圣孰無疵,凡俗亡羊因道歧。圭玷難磨當毋罪,以邪報惡豈卿為。
怯怯臨波燕,銜花相向歸。春心今似雪,一任落英飛。
洛陽古稱豪杰窟,奇材劍客尤超忽。漢家三十六將軍,劇孟歸來如敵國。爭夸玉貝高拄頤,曼胡短后供兒嬉。平生恥學一人敵,胸中耿耿誰能知。功名何必慚廉藺,排難解紛聲愈振。白頭恨不當單于,誤身竟坐封侯印。長安卿相真庸奴,鬼妾鬼馬窮歡娛。一朝萬事成瓦裂,金錢果為何人輸。君不見洛陽劍客藏名久,好盡中山千石酒。精靈變化會有時,莫遣光芒射牛斗。
昔時紫綬侍云霄,今日春風換綠袍。閫幕共誇從事重,朝班猶憶舍人高。衣冠望族如麟趾,伯仲文名比鳳毛。回首京華寧久別,看君平步列東曹。
故國逢今日,元樞失舊臣。人間銷電露,天上化星辰。磊落英雄氣,悲涼骨肉親。哀歌轉難就,握管涕盈巾。
片月橫窗明似水,薛荔風還起。湘浦葉除飛,南國相思,清怨憑誰寄。今宵玉露寒如此,破碎山河里。秋來不見一封書,風雨雞鳴,珍重懷君子。
石齒森森登陡艱,朝朝勞作亂崖間。能求溫飽誰貪懶,得避鉤牙我大閑。自覺文章難白玉,未將嫵媚料青山。天生我性非伶俐,愿寄荒隅為草菅。
樹木沈沈翠作堆,瘦筇緩步首頻回。天平山水真佳矣,文正祠堂亦壯哉。碧落高寒超下界,白云清煖隔浮埃。長懷往事成悽斷,為讀殘碑剔蘚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