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時歌 其七
晡時申,衙鼓冬冬妙意新。
括地該天人不會,如飄野馬入迷津。
不取相,勿疎親,露體堂堂絕翳塵。
屠兒一念無諸業,龍女逡巡作佛身。
晡時申,衙鼓冬冬妙意新。
括地該天人不會,如飄野馬入迷津。
不取相,勿疎親,露體堂堂絕翳塵。
屠兒一念無諸業,龍女逡巡作佛身。
晡時(申時),衙門的鼓聲咚咚作響,其中蘊含著奇妙新穎的意味。涵蓋天地、包含一切的道理人們卻不能領悟,就像飄蕩的野馬迷失在迷津之中。不執著于外在的形象,不要區分親疏,袒露身心光明磊落,沒有絲毫的遮蔽和塵埃。屠夫只要一念覺悟就能消除諸多業障,龍女轉眼間就能成就佛身。
晡時申:古代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晡時對應申時,約下午3點到5點。
衙鼓:衙門里的鼓聲。
括地該天:涵蓋天地,形容道理廣大。
野馬:指浮游的云氣,這里比喻人的妄念。
迷津:迷失的渡口,比喻迷失方向。
取相:佛教用語,指執著于事物的外在形象。
疎親:即疏親,區分親疏。
翳塵:遮蔽和塵埃,比喻煩惱和雜念。
屠兒:屠夫。
逡巡:頃刻,不一會兒。
這首詩屬于佛教偈語一類作品。佛教偈語通常是用來宣揚佛法教義,啟發信眾覺悟。在當時佛教廣泛傳播,眾多修行者通過各種方式來傳播佛法,這類偈語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在民間流傳,幫助人們理解佛教的道理。作者創作此詩可能是為了點化世人,讓人們擺脫世俗的執著,尋求內心的覺悟。
這首詩主旨是宣揚佛教的覺悟思想,強調人們不應被外在的表象和妄念所迷惑,只要一念覺悟就能消除業障,成就佛身。其特點是語言通俗,用形象的比喻和具體的事例來闡述佛教教義。在佛教文學中,這類偈語對于佛法的傳播和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
曾憐古調背同時,廿載心期老曲師。為是唱情聽不得,鬢邊先著幾莖絲。
飯顆從嘲瘦,湘流獨占清。失身到東閣,聊復對簪纓。
乍似蛾穿出繭關,慚人絲錦索癡頑。不開后閤主投轄,幾失藏舟天賜環。多事角蹄占白黑,罪言肘手訴朱殷。拚將髀肉填鞍債,耐看朝回馬上山。
清風碧樹轉千峰,疏雨殘云凈晚空。銀漢楂回烏鵲月,石門帆送鯉魚風。一時詩興來天外,半夜秋聲起夢中。絕似黃州游赤壁,翩翩孤鶴渡遼東。
丈夫慎出處,功成乃身退。古人夫何如,八十釣清渭。四時循化機,萬物隨動息。眾星紛熒熒,天運齊拱北。縞素制野服,誤染京華塵。舊業在何處,梅花江上春。男兒不得志,壯心惜徂年。長空起雕鶚,目送入寥天。布衾生凄寒,夜夜夢歸去。心恐秋風深,摧殘紫荊樹。吟苦不成寐,寒窗凝夜缸。千古誰知心,遙遙賈長江。此身如斷蓬,飄蕭隨北風。錢塘一望地,家住西湖東。客慮千萬端,長吁愁不出。誰能事低首,揮杯送白日。幾欲膏吾車,老眼不識路。弟妹今何之,蕭蕭白發暮。昨日家書至,慰我久離群。游子眼欲斷,日日望白云。
星郎絕筆版曹臥,懶翁病翁稀綴文。豈料詩壇今再鼓,蕭屯賴有故將軍。贊皇吟毫不可掣,交游酬答被惱深。贈言排拫入吾里,以鄰為壑君何心。
征途宿逆旅,窗對黃昏山。室隅一行客,寒素亦蒼顏。云自瑯琊來,就食趨三邊。夜深未成寐,欹枕話當年。浮沉人海中,躑躅多悲歡。門外聞馬嘶,晨星猶在天。敬君一樽酒,識此風塵緣。
寒夜何皛皛,中庭積繁霜。天風下河漢,萬里流玉光。羽衣四三人,各乘白鳳凰。笙響發空際,游云高馳翔。無緣執霞佩,攬結雙明珰。愿托月中桂,終古有馀芳。
易理分明在畫中,誰知易道畫難窮。不知畫意空箋注,何異丹青欲畫風。
讀罷司徒一紙書,北軍門外報鑾輿。君王若問平時釣,不釣功名只釣魚。
蒼梧城中三日雨,曉坐肩輿辭兩府。參西藩者謝大夫,枉與段侯同出祖。麻衣搭颯濫西席,對坐一文兼一武。三人相逢豈易得,一金便作華筵主。酒酣擁蓋回仙亭,立馬蒼茫別容與。
江寒雨急莽無路,漁人撒網乘煙霧。魚蝦瑣細不直錢,汝休輕觸蛟龍怒。展畫見此心中悲,犯崄覓利古所卑。只今風浪無晨暮,為問安流歸者誰。
奉詔西游說梵經,秋風應到石頭城。帆飛楚水舟中飯,夢落淮山樹里行。一錫獨攜空界月,三車遙對廣庭聲。禪心彼此隨緣住,塵世空驚遠別情。
蔡子橫笛處,名存音則亡。常時亭上人,念此一慨慷。悄然官涂迥,雜樹夾疏篁。先秋氣已襲,?爽若含霜。漁樵夜各歸,月出斗有芒。微云翳河漢,龍火干正陽。狐貍草中號,熠耀又宵行。龜亡鳳不至,何以尉軒皇。我有嶰竹枝,頗復諧宮商。藏之五百秋,正氣慘不揚。天地所愛惜,神人共嗟傷。恒愿起九泉,從子返虞唐。
雕蟲小技爾猶煩,寶劍雄篇我自存。白酒床頭初發甕,蒼苔屐齒速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