頌古九十八首 其七○
萬里草不生,三昧號無諍。
夢游觀玉境,畢竟是誰行。
在處曼曼地,只道無兩般。
法門非出入,學者莫顢頇。
萬里草不生,三昧號無諍。
夢游觀玉境,畢竟是誰行。
在處曼曼地,只道無兩般。
法門非出入,學者莫顢頇。
萬里大地寸草不生,‘三昧’號稱無有爭論。在夢中游歷觀賞玉境,到底是誰在這樣做呢。處處都是廣袤之地,只說沒有兩樣。佛法之門并非簡單的出入,學者不要糊涂啊。
三昧:佛教用語,指正定,即排除一切雜念,使心神平靜。
無諍:佛教術語,指不與人爭論是非。
曼曼:形容距離遠或時間長,這里可理解為廣袤。
顢頇(mān hān):糊涂,不明事理。
此詩為宋代僧人創作的偈頌詩。當時佛教禪宗發展興盛,僧人常以偈頌形式表達對佛法的感悟和見解。作者可能在修行過程中有所體悟,通過此詩來傳達自己對佛法的理解和對學佛者的期望。
這首詩主旨是闡述佛法的高深和學佛應有的態度。其特點是用形象的語言表達抽象佛理。在佛教文學中,這類偈頌詩有助于傳播佛法思想,引導修行者思考。
自君之出矣,日日理亂絲。絲已織成綺,君歸尚無期。
分符南海客,走馬薊門天。穗石別多日,韶陽同泊船。舊名遺愛在,新月大荒圓。更得朝衣著,何年再問禪。
夷言衛侯說,土風鐘儀操。百年等逆旅,南北俱勞勞。何如事幽討,杖藜舒郁陶。上山拾瑤草,下山折藑茅。尋我煙霞朋,締此金石交。胡然自局趣,顧影悲系匏。歸去來山中,山中有松醪。繡衣漢使者,斧鉞嘗再操。六條詟吏膽,一飯思民勞。翩然拂衣去,訪此華陽陶。蒼煙郁松檜,白云露菅茅。重岡暖靄合,平疇遠風交。我愛龍池水,愿君酌霜匏。商巖沛霖雨,越流化醇醪。
久留瘴嶺苦思歸,安得身如越鳥飛。老去宦情真是薄,年來樂事覺全稀。衰顏得酒還如少,病骨添衣卻似肥。只為莼鱸動歸思,非關勇退早知幾。
佛真法身,抵死謾生。自沽村酒,自把磁瓶。卻著衫來作主人。
船尾輕陰細雨,樓頭飛靄沉暉。美景良辰有客,賞心樂事無違。興比王猷剡曲,蹤似嚴陵釣磯。煙外青簾風舞,得魚沽酒方歸。
十友同觴詠,燕園壽寓開。尊前喧笑語,花下恣徘徊。佳話從頭記,奇思觸緒來。明年張菊宴,攝影再叨陪。
梨云萬朵競芳菲,初暖和風款款吹。會得東君無限意,欲拈花影入新題。
雪嶺六年修苦行,今朝打失主人公。普天匝地無尋處,百億分身是脫空。
公在龍山我定山,尋僧兩寺一般閒。短筇怪石蒼峰頂,清思香茶活水間。自古山林該有此,人間富貴是何關。三年記得詩曾去,不見梅花一句還。
何年法性寺,重睹講筵開。廬岳尋師去,曹溪乞法來。一庵深借樹,半偈了非臺。猶幸鐘聲接,微言許往回。
荒城隱隱晝恒陰,野火依微瘴水潯。濁酒不醺嫌興淺,老予何以答春深。靜看木槿垂花態,歡動山蕉卷葉心。愿放官家逋負令,江天隨處有猿吟。
碎玉遮山,飛瓊迷塞,故人消息誰傳。中州路遠,河南遙隔,雁來忽展華箋。歲時云暮矣,況盼盼音書經年。闔封又啟,燈前再讀,喜告我平安。曾記否南窗同剪燭,話殘更鼓,月掛西檐。風笛洛汴,胡笳云朔,竟吹送北南天。倦游真似夢,勸珍重勤學加餐。何時相會,從頭暢敘不盡言。
壯歲逢沙汰,髫年飽亂離。計窮觀世日,悲正及秋時。短發羞人見,長貧有缽知。我心不可轉,鷗鳥莫相疑。
每逢岐路一沾巾,五嶺東西幾度春。游子本為歸養計,故山無復倚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