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十四首 其九
心月孤圓時,光非十五六。
迷者以圓觀,智者應妙觸。
印危崖,鑒川陸,一性圓通無委曲。
了非心外逐塵緣,下坂不走天然速。
誰道速,有佛之處不得住,無佛之處一時足。
時來鐵解放光明,運至石頭成白玉。
幸逢施主大開張,古佛慧命汝今續。
心月孤圓時,光非十五六。
迷者以圓觀,智者應妙觸。
印危崖,鑒川陸,一性圓通無委曲。
了非心外逐塵緣,下坂不走天然速。
誰道速,有佛之處不得住,無佛之處一時足。
時來鐵解放光明,運至石頭成白玉。
幸逢施主大開張,古佛慧命汝今續。
當心中的明月孤獨圓滿時,它的光芒并非只像十五、十六的月亮。迷惑的人用圓滿的表象去看待,智慧的人能敏銳精妙地體悟。它能映照高聳的懸崖,能鑒察山川與陸地,本性圓通沒有曲折。明白不要在內心之外追逐塵世的因緣,就像下坡自然快速。誰說這是快呢?有佛的地方不能停留,無佛的地方一下子就滿足。時機到來,鐵塊也能放射光明,運氣到了,石頭也能變成白玉。有幸遇到施主慷慨布施,你如今要延續古佛的智慧命脈。
心月:指內心的清凈光明,如同明月。
委曲:曲折、不順暢。
塵緣:指世俗的因緣。
下坂:下坡。
慧命:指佛法的智慧和傳承。
偈頌多為佛教高僧大德用來表達佛法見解、開示大眾的語句。此偈頌創作背景可能是在寺廟法會、講經說法等場合,面對信眾或弟子,高僧為了引導他們領悟佛法,擺脫世俗的迷惑,在施主慷慨布施支持佛法傳承時所作。
這首偈頌主旨是宣揚佛法智慧,勸人擺脫世俗的執著,以智慧之心領悟佛法。其特點是用形象的比喻和鮮明的對比闡述佛理。在佛教文學中,這類偈頌起到傳播佛法、啟迪人心的作用。
人物丹丘秀,才華邁選優。青藜行照坐,白玉遽成樓。數不登知命,言猶見告猷。詞林根柢在,三鳳看鳴啾。一經同雁塔,再入并鴛行。方喜為寮好,那知夢奠傷。學多應損壽,文富幸流芳。有士奇如此,云溪奈閟藏。
英英批鳳杰,遺懿誦高堂。淑質宗姻慕,慈憐壽凱康。委蛇瞷夫子,勤苦養尊章。駒隙八旬促,蘭陔愴隕霜。
侯封故里望依稀,太息西行應募非。海上牛羊拘屬國,月中環佩送明妃。烽屯絕塞昆崙遠,血膏離宮苜蓿肥。使者何功膺上賞,歸槎載得石支機。
鸛鵲林棲盡,秋窗細雨來。野云天共遠,涼氣夜交催。檐溜斷仍滴,燈花落更開。幽人心賞足,孤詠寄高懷。南畝苦刈稻,秋風兼送寒。老農舂舊谷,紅女搗殘紈。暗響隨黃葉,疏香消紫蘭。物華知節改,加意幾回看。
去國山河在,登高入望新。只今煙樹色,無復舊時春。
客來修褉事,春在列仙家。窈窕縈煙出,扶疏結綺斜。窗留玄圃月,山倚赤城霞。誰更誇西府,新移玉樹花。
自從君發信州船,令我登臨每悵然。把臂真成一傾倒,轉頭知隔幾山川。憎余況有年年惡,美子詩堪句句傳。記取相逢又相別,菊枯荷盡早梅前。
好風如高人,于世豈求售。惟予招則來,怏出土囊口。臨風弄清泠,笑視月在手。吾州玻璃江,不減蒲萄酒。
我畏風波去較遲,君因避地欲何之。湖天乍見成高會,姓字驚呼似故知。鐙火送歸微醉后,鶯花留住晚春時。維舟更飲吳城酒,漫與騷壇共賦詩。
愁憂平日漫紛紛,淺俗何能補上聞。欲乞一舟江海去,聽君功業上青云。
滄海誰仙隱,飄然去不還。天容空映水,云氣暖蒸山。老屋升沈外,扁舟出沒間。浮家計未遂,心向畫圖閒。
風雨凄凄客思涼,況逢冬至在殊方。愁看瘴嶺遮天短,獨擁寒衾覺夜長。地雜夷情休問俗,庭無官事懶升堂。醇醪幸接周公瑾,百感傷懷總欲忘。
竹屋紙明窗。聊可支床。小亭一角繞長廊。曲曲層臺如雁齒,合種花王。草綠滿庭芳。亞字紅墻。碧桃謝卻桂枝香。可惜梧桐新雨后,少個池塘。
青蓮低首向宣城,玉石終嫌誤后生。柳色梨花多累句,須知謝朓似陰鏗。
陽月今朝初夜間,霜風吹地過金關。今宵分曉開爐火,仁者眉毛燒卻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