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武示忠州張使君德遠近詩次韻三首 其三
安心今得法,問道舊名庵。
雅致追龐老,高風數泐潭。
遠公容入社,彌勒本同龕。
寄語邦人道,叢林始罷參。
安心今得法,問道舊名庵。
雅致追龐老,高風數泐潭。
遠公容入社,彌勒本同龕。
寄語邦人道,叢林始罷參。
如今已安心且領悟了佛法,昔日曾在名為庵的地方問道。高雅的情致可追及龐老,高尚的風范能與泐潭相提并論。如同遠公接納人入社,彌勒本就與眾人同在一龕。我要告訴忠州的人們,叢林修行之事才剛剛結束參訪。
安心:內心安定,領悟佛法而心安。
問道:探尋道理、佛法。
龐老:指唐代隱士龐蘊,他參禪悟道,有很高的修行和境界。
泐潭:可能是一位高僧或一個著名的禪修之地,代表高風亮節的修行者。
遠公:東晉高僧慧遠,他在廬山創建蓮社。
入社:加入蓮社,這里指加入修行團體。
彌勒:佛教菩薩名,象征慈悲和未來的希望。
同龕:同在一個佛龕,寓意親近、相同。
邦人:指忠州的百姓。
叢林:指佛教寺院,僧眾聚居修行之處。罷參:結束參訪修行。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從詩的內容推測,當時作者可能與王叔武交流,看到了忠州張使君的詩,詩中涉及佛教修行相關內容,可能當時佛教在當地有一定的影響,作者也對佛教修行有濃厚興趣,在這種情境下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修行者的高雅風范和佛法境界。其突出特點是用典豐富,以佛教意象構建意境。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反映了當時佛教文化在文人創作中的體現。
驛樓風勁卷塵沙,
天上樓船向海涯。
北望官河潮正長,
片帆拖影夕陽斜。
青史埋名愿已如,
青山埋骨愿猶虛。
可憐鴂舌空相問,
不識何方有鑒湖。
笑人儒腐尚之乎,我已書城日就蕪。
不信窮途同阮籍,行將老圃學樊須。
故人門第依牛、李,賤子聲華讓駱、盧。
寂寞芙蓉江上冷,一竿煙雨訪吾徒。
隙陰審時運,瓶冰知天寒。
行人在萬里,道路多險難。
放轍愁羊腸,方舟畏狂瀾。
渺渺音問闊,迢迢歲月殫。
采綠動朝思,葛生勞夕嘆。
愿言托宵夢,馳景隨飛翰。
陌上霏微六出花,先生歸緩四清夸。
忙中腹爛詩千首,戰后人俘鬼一車。
青眼高歌望吾子,紅心大干管他媽。
民間文學將何說,斬將封神又子牙。
日照孤峰翠,
月臨溪水寒。
祖師玄妙訣,
莫向寸心安。
正是南風天,
故作北風景。
客館不成寐,
展轉發深省。
瞭然個事絕敲推,數月楸枰罷譜棋。
載籍有人時自訪,夢魂無我更誰知。
病軀習氣耽床被,新歲情懷弄墨池。
世亂竟無山可隱,沈吟空憶隱山時。
生計嗟烏有,誰人問子虛。西風五更雨,南雁數行書。
衰朽兒童笑,飄流歲月馀。秋深新病起,吾志在吾廬。
夜起集萬感,胡為淹此留。詩成夔子國,人在仲宣樓。
絡緯聲中淚,芭蕉雨里愁。遙知屢門倚,應念有方游。
借寇歌廉春有腳。皂蓋朱幡,輝映江陽郭。一喢清泉斟且酌。候人無事閑鈴閣。
瘴域嵐方勞鎖鑰。靜柝沉鋒,虎兇成鸞鶴。風飐歸旌詩滿橐。休遲竹馬兒童約。
納涼何處去,綠樹有清陰。
白石供棲影,黃鸝獻好音。
不妨三宿地,暫息五湖心。
靜極恬然睡,泯泯忘古今。
碧箋疏艷塵。掩瑤華暈墨猶春。珠繻影畔,年時誰比腰身。柳陰陰幾許,佇鳳樓花暖玉精神。妒徹寒鴉,昭陽殿里星辰。
青山片霎,換楚宮金劍翠珉。窺簾舊時蛾月秋老麒麟。落盡棠梨雨,便斷瓴殘字付奇珍。幽賞氈椎,消摩挲夢冷猊熏。
召試曾叨對巨題,代言今忝繼前規。
豐鐘霜響人何在,瓦釜雷鳴愧可知。
滕駟啟城嗟有日,徐雞醊酒恨無期。
玉堂賴有綸章在,時展前篇慰所思。
爭跨迎侯彩竹新,
相呼回策巧如縈。
一鞭看是誰先著,
稚子群中覓祖生。
自君之去矣,
日夜長相思。
思君如朝露,
湛湛能幾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