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洪景伯通判清閟堂
別乘清名滿世間,卻來堂下植檀欒。
已無俗物敗人意,且與此君同歲寒。
夜月半庭金影碎,秋風一枕玉聲殘。
雁行吏退鈴齋靜,想見巍冠獨倚闌。
別乘清名滿世間,卻來堂下植檀欒。
已無俗物敗人意,且與此君同歲寒。
夜月半庭金影碎,秋風一枕玉聲殘。
雁行吏退鈴齋靜,想見巍冠獨倚闌。
通判您清廉的名聲傳遍世間,歸來后在堂下種植了竹子。這里已沒有俗物讓人心情敗壞,您能和竹子一同歷經歲寒。夜晚月光灑在庭院,竹影如金片破碎;秋風吹過,竹聲似玉音漸殘。屬吏們像雁群般退去,鈴齋一片寂靜,能想象您戴著高冠獨自倚著欄桿。
別乘:宋代通判的別稱。
檀欒:竹子的美稱。
此君:指竹子,東晉王徽之愛竹,曾說“何可一日無此君”。
金影:月光下竹子的影子。
玉聲:風吹竹子發(fā)出的聲音。
雁行:像大雁飛行般有序排列,這里指屬吏依次退下。
鈴齋:指州郡長官辦事的地方。
巍冠:高冠。
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和地點不詳。洪景伯擔任通判,以清廉聞名。詩人可能是在拜訪洪景伯的清閟堂后,被堂下的竹子和周圍清幽的環(huán)境所感染,有感于洪景伯的品格和生活情趣而創(chuàng)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洪景伯的清廉品格和高雅情趣。其突出特點是借景抒情,以景襯人。在文學史上雖無重大影響,但展現(xiàn)了宋代詩歌對人物品格的贊美和對高雅生活的追求。
北山石竇冽寒泉,森木清陰拱外堧。試酌祇園八功德,醍醐灌頂想欣然。
問訊東海秦釣客,爾來聞已霸風騷。緡明餌香我知愧,愧爾一鉤連六鰲。
禁得芳魂暗自銷。軟溫無礙赤條條。羞眸斜睇涌紅潮。鬢發(fā)低垂云半墮,花枝初著雨難描。撩人春色殢人嬌。可有痕留臂守宮。紛香一折藕玲瓏。花陰艷疊錦衾紅。螓首蓬松篩萬縷,雞頭朗潤睹雙峰。由來色相示人空。
峽險江驚急,樓高月迥明。一時今夕會,萬里故鄉(xiāng)情。星落黃姑渚,秋辭白帝城。老人因酒病,堅坐看君傾。
騷人競賦惜春詩,為惜花飛萬點時。唯有農家愛春盡,黃云堆麥雪抽絲。
崆峒老人專一一,黃梅真叟卻無無。獨坐松根石頭上,四溟無限月輪孤。
蜀質何人為寫生,金杯翠袖捧朝陽。花前露重宮題濕,猶帶南薰殿里香。
苦憶君家兩惠連,樓居應作水中仙。靜看河畔青青草,應有池塘春夢篇。
南訛溽暑方流汗,北陸凄風已裂膚。江介寒暄真叵測,袗絺重繭在斯須。
明月生長好,浮云薄漸遮。悠悠照邊塞,悄悄憶京華。清動杯中物,高隨海上查。不眠瞻白兔,百過落烏紗。
水之美者三危露,邂逅清甘一勺同。兩客攜茶煮湯鼎,歸來應御玉川風。
更弛燈殘夢暗驚。凝思枕畔怕分明。緣何方法遣凄清。畢竟國風非好色,從來吉士本多情。亂頭粗服可憐生。碧玉年華瘦可哀。家常衫子稱身裁。為伊憔悴十分該。薄病懨懨愁似織,芳情脈脈淚成灰。心頭起落一千回。料峭春寒別恨新。傳來消息沒緣因。幾回情淚揾紅巾。解得顰眉心最苦,猜他深意話難真。奈何天亦斷腸人。牽得情絲幾許長。惱人莫再細思量。思量日有九回腸。一點靈犀終不滅,三生幽怨倘能償。縱教萬死亦何傷。往事重提淚有痕。天涯回首黯消魂。心期負了不堪論。好夢難從醒后憶,墜歡無復別時存。度針樓上月黃昏。
非色非空非不空,空中真色不玲瓏。可憐盧大擔柴者,拾得驪珠橐籥中。
掩斂輕寒,徘徊短巷觸目蛛網簾櫳。暗想別來心事,淚濕衣重。夭桃紅妍人面杳,繡箏塵滿玉樓空。無端恨、尺素寄將,雙魚路隔難通。匆匆。凝眺遠,分手處,垂楊如霧冥濛。乍可長條拂地,更系游驄。旅情空結千絲冷,瘦腰誰管一春慵。隋堤畔,猶勝那回行役,細雨孤篷。
神疲穆滿馭,足繭神始載。終然方寸心,擾擾軀殼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