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五題 贈青林庵主
佛性深如海,中邊見各異。道在有無間,語論皆兒戲。
幾多名利僧,妄習諸家氣。貪嗔尚纏牽,生滅何由離。
三世古今佛,豈離根本智。舍此覓菩提,誰證菩提位。
吾師識自心,有為皆委棄。冥坐不知年,了了忘言意。
佛性深如海,中邊見各異。道在有無間,語論皆兒戲。
幾多名利僧,妄習諸家氣。貪嗔尚纏牽,生滅何由離。
三世古今佛,豈離根本智。舍此覓菩提,誰證菩提位。
吾師識自心,有為皆委棄。冥坐不知年,了了忘言意。
佛性像大海一樣深邃,從中心到邊緣看法各不相同。道存在于有和無之間,那些言語議論都如同兒戲。有多少追逐名利的僧人,盲目學習各家的習氣。貪念和嗔怒還糾纏著他們,又怎能脫離生死輪回。古往今來的佛,怎會離開根本的智慧。舍棄這個去尋覓菩提,誰能證得菩提之位。我的師父能認識自己的本心,把有所作為之事都舍棄。靜靜坐著不知過了多少年,心中明了而忘了言語表意。
中邊:中心和邊緣,這里指不同角度。
道:指佛教的教義、真理。
妄習:盲目學習。
貪嗔:佛教所說的貪欲和嗔怒,是煩惱的根源。
三世:佛教把時間分為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根本智:佛教指能洞察萬法實相的智慧。
菩提:指覺悟、智慧。
委棄:舍棄。
了了:清楚明白。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從詩的內容推測,當時佛教發展,可能存在一些僧人追逐名利、偏離佛法本意的現象。詩人或許在游歷山林時,遇到了真正領悟佛法的青林庵主,有感而發創作此詩,以表達對真正修行者的敬意和對不良現象的批判。
這首詩主旨是宣揚正確的佛法修行觀念,批判名利之徒。其突出特點是結合佛教義理進行議論。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具廣泛影響力,但對于研究當時佛教文化和文人對佛法的理解有一定價值。
君不見石季倫,對案方丈皆公珍。珊瑚夜光視如土,寧知汨沒同埃塵。又不見李贊皇,平生鼎食滿萬羊。中廚煙火宵未冷,詔書趣使趨南荒。金谷名園委蔓草,平泉荊棘無人掃。榮華瞬息可柰何,空令過者傷懷抱。世人積金貽子孫,一朝金盡難復論。古來天道有好還,君看漢代干公門。
薄飯不羹春薺老,枉君遠道轡玲瓏。金膏冰碧須滄海,萬里揚帆東更東。
紅手素絲千字錦,故人新曲九回腸。風吹絮雪愁縈骨,淚灑縑書恨見郎。
秋來林下偶相尋,松雨風泉一徑深。小立聽君臨水語,十分知我住山心。
誰將短笛怨中吹,腸斷孤鴻對落暉。賓館正逢塵榻下,秋江又報客帆歸。天涯同榜幾人在,江左前朝舊事稀。卻憶太平門外路,隔湖煙樹雨霏微。
狂客無腸,公子無腸,相逢鐙出紅樓。正山姜罷搗,村酒新篘。盥露纖纖玉手,剝將夾舌蝤蛑。有畦邊晚韭,籬下霜菘,味足高秋。筠籃約半,縛就青蒲,橫行難望潮頭。畢吏部槽邊,一醉飽我冬羞。雅贈含黃伯號,崇封那管監州。蔡君謨誤,長卿前世,終是清流。
滿眼殘紅正亂飛,端如棹入武林時。此身也是鷦鷯樣,乞與桃林借一枝。
呼童洗硯寫黃庭,手自摩挲舊日銘。漸露滿池鴝鵒眼,猶馀殘繡上金星。
野水明孤嶂,平蕪燕子低。日斜人策馬,酒旆杏花西。
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君家自有元和腳,莫厭家雞更問人。
亂云交霮?,孤石疏岧峣。地識金仙隱,巖看玉女朝。香爐貧秀色,太華并高標。恐有峨眉雪,千秋尚未銷。
霧斂平原淑氣多,風柔曠野曙光和。長镵種玉云千畝,短棹垂綸雨一蓑。兩兩黃鸝鳴綠樹,飛飛白鷺浴清波。安時作息無馀事,何異堯民擊壤歌。
東家西舍隨緣住。是個忒老實愚父。賞花時暖薄寒輕,徹夜無風無雨。占長紅小白園亭,爛醉不教人去。笑長安利鎖名韁,定沒個身心穩處。
一幅亭前溪與山,畫無好手記蒼寒。如今有問名亭意,只就君家畫譜看。
君不見棠溪沙中金,又不見龍門山上桐。沖波蕩汨入吹窞,石溜漱齧歌雷風。梓人桃氏不見顧,自分委棄蒿櫟司。一朝清廟作雅樂,搜索絡繹奔垂工。飛廉鼓鑄王爾斸,熾炭利鑿相治礱。朱弦橫縆笱簴立,鎮圭袞冕齊雍容。世間物理有消息,累土自可成穹隆。司倉雖微君莫棄,君不見魯叟當年嘗委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