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晦日同一屬官劉司戶師教授孫司理游九頂山登萬景樓分韻賦詩得游字韻
今日當賜沐,幸同官屬休。
于時輿梁成,徑絕蒼江流。
山靈念我來,遂使蒙雨收。
林端膏澤滋,巖際陽光浮。
倚杖送飛云,列席俯滄洲。
所攜坐上客,不減枚與鄒。
被服玳瑁簪,辭華珊瑚鉤。
樽中瀟湘清,引滿更獻酬。
欲觀南東畝,往登西北樓。
其下島嶼出,凄然洞庭秋。
將歸各賦詩,聊復記此游。
今日當賜沐,幸同官屬休。
于時輿梁成,徑絕蒼江流。
山靈念我來,遂使蒙雨收。
林端膏澤滋,巖際陽光浮。
倚杖送飛云,列席俯滄洲。
所攜坐上客,不減枚與鄒。
被服玳瑁簪,辭華珊瑚鉤。
樽中瀟湘清,引滿更獻酬。
欲觀南東畝,往登西北樓。
其下島嶼出,凄然洞庭秋。
將歸各賦詩,聊復記此游。
今天是該休假的日子,有幸能和同僚一起休息。此時河上的橋梁已建成,我們徑直渡過那青蒼的江流。山神念我前來,于是讓細雨停收。林梢被滋潤,巖邊陽光悠悠。我拄著拐杖目送飛云,在席位上俯瞰著水邊之地。我所帶來的座上客,不比枚乘和鄒陽遜色。他們頭戴玳瑁簪,言辭華麗如珊瑚鉤。酒杯里盛著瀟湘的美酒,大家斟滿酒相互勸酬。想要看看東南的田畝,便前往登上西北的高樓。樓下島嶼露出水面,好似凄清的洞庭之秋。將要回去時大家各自賦詩,姑且記錄下這次出游。
賜沐:指官吏受賜休假。
輿梁:橋梁。
徑絕:徑直渡過。
山靈:山神。
蒙雨:細雨。
膏澤:滋潤。
枚與鄒:指漢代辭賦家枚乘和鄒陽。
玳瑁簪:用玳瑁制作的簪子。
珊瑚鉤:形容言辭華麗。
瀟湘清:指瀟湘的美酒。
引滿:斟滿酒。
獻酬:相互勸酒。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中‘賜沐’可知是在休假之時。當時詩人與同僚一起出游,在欣賞自然美景的過程中,有感而發創作此詩。可能處于一個相對和平、社會秩序較為穩定的時期,詩人有閑暇與友人相聚游玩。
這首詩主旨是記錄與同僚的出游經歷。其突出特點是寫景優美,將自然景色與人物活動相結合,展現出閑適的生活場景。在文學史上雖可能沒有重大影響,但反映了當時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創作風格。
拘此樊籠久不歡,坐聽秋水起波瀾。天懸料峭飛星隱,物換滄桑隔世看。山色終非留意少,英雄原是有情難。一時鼓蕩風雷氣,散作人間急雨寒。
讀書輪何知,問羊馬何與。二理仍兩心,終無研究處。
長劍客千里,一杯歌七哀。晚節忽已至,秋芳殊未開。平沙誰戲馬,落日自登臺。西北天垂遠,滄江聞雁來。
故人投分如膠漆,許送家藏黑玉圭。客里傾囊無以報,草堂絕句手親題。
玉泉洞下留仙谷,伏虎巖前遇呂仙。卻怪長公無一字,偏將墨灑佛頭邊。
慣看輿圖一紙平,臨登心海又漰泙。此飛再過蓬瀛上,俯擷春云萬朵生。
高閣小車真渴望,迎門一笑正新年。聚星光燭稽山下,會老堂開汝水邊。弄月吟風償宿債,投桃報李續殘編。吾儕真率無兼味,卻怪何曾食萬錢。
金點知更萬籟收,可人清景思悠悠。朱簾卷雨初消暑,冰簟含風不耐秋。推枕忽驚身是客,倚闌惟有月當樓。此時無限相思意,目斷孤鴻寄遠愁。
泳水可以尋珠,射石可以飲羽。乃知一心之人兮,遇物而無迕。
畫戟森森清晝閑,指揮只是笑談間。收將漢地教耕去,捕得蕃酋命縱還。
疏栽枯棘作籬藩,鄰舍相望不設門。去燕來鴻為客慣,佩蘭懷玉與誰論。河名無定亦歸海,草曰寄生猶有根。但得生涯能地著,何嫌山谷數家村。
金風拂拂正重陽,玉露階前早晚涼。日照高林蟬奏曲,月臨深院桂飄香。菊花遍地穿黃甲,楓葉漫山著紫裳。幸我暮年光景好,年年佳節樂他鄉。
漪綠園中石一拳,十金移得置堂前。望中云氣生芝草,春在仙人種玉田。
最愛鮮鱗出素波,金盤玉箸薦銀梭。人生事事元堪恨,豈獨鰣魚骨太多。
紛紛禮樂付浮埃,一取玄虛禍始開。但見出言齊老易,始知戎馬不虛來。晉朝朝士安知禮,盡出紛紛篡賊馀。漫使當時辟世士,放言高論祖浮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