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張直講圣行二首 其一
末學知歸?,先生有典刑。
家貧甘半菽,身后只群經。
尊俎言猶在,瓊瑰夢已靈。
林宗負全節,無愧冢中銘。
末學知歸?,先生有典刑。
家貧甘半菽,身后只群經。
尊俎言猶在,瓊瑰夢已靈。
林宗負全節,無愧冢中銘。
晚輩學子知道歸依,是因為先生有值得學習的典范。先生家中貧困卻甘愿粗茶淡飯,去世后留下的只有眾多經典。酒席上先生的話語還仿佛在耳邊,而關于先生的美好夢境已顯靈驗。先生如郭林宗般保全了自己的氣節,無愧于那墓中的銘文。
末學:晚輩學者,自謙之詞。歸?:歸依。?,通“趨”。
典刑:典范,楷模。
半菽:指粗劣的飯食。菽,豆類。
尊俎:古代盛酒肉的器具,這里指酒席。
瓊瑰:美石,這里指美好的夢境。
林宗:指郭林宗,東漢人,有高尚的品德和節操。
冢中銘:指墓志銘。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推測是張直講去世后,詩人為表達對他的敬意和懷念而作。當時張直講可能以其高尚的品德、淵博的學識在當地有一定影響力,他的離世讓詩人深感悲痛,從而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張直講的品德和學問,突出他生活清苦卻堅守氣節的形象。其特點在于用典恰當,情感真摯。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體現了當時人們對品德高尚者的敬重和追思。
孤根云石外,高凈絕塵埃。一點丹心在,年年向日開。
盤盤石磴上高雯,白練吳閶望不分。尺寸便為天下雨,虛無總是岱宗云。西皇輦路諸峰在,東帝鐘聲萬壑聞。四岳惟茲南面立,固知太皞是元君。鴻濛一氣白天孫,日月雙觀各有門。萬物盡從青帝出,諸峰都讓丈人尊。松間風雨秦時響,石上煙蘿漢代痕。最是白云多變怪,誰從觸石見真源。
細栽煙外葉,繁并暖前枝。
入院先看竹,逢僧不說經。白云方丈室,清晝一孤燈。積雨勻秋色,殘陽報晚晴。去留無定跡,香盡拂衣行。
城上樓臺迥,山中日月開。眼空人獨坐,吏散客頻來。泉石秋先到,詩篇手自裁。隔溪花發處,時有鶴飛回。
幾載旬宣政已成,嵩呼萬里謁承明。歸舟共紀投香事,過野曾高相馬名。人謂嶺南今日重,居然胡質舊時清。西南烽火黔中急,佇看弘猷靖百城。
湛然坐到廓然時,不著纖毫看一絲。誰今未識虛明體,更拜延平一問之。
危峰棧齴藏幽洞,蒼云壓來當頂。枯樹龍拿,懸厓虎落,終古曾無人徑。山空畫靜,祗澗路巉巖,石泉聲冷。草蔓苔荒,一龕寥寂萬方屏。枯禪于此坐牢,盡華香葉落,年歲安河。身外都忘,塵中也適,了了菩提初證。真如自領,看月到天心,一般清凈。顧我何人,敢希無上等。
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婦人之言,慎不可聽。
南國清明花事稀,燕山雨雪尚霏霏。長安九陌春何處,旅食經年客未歸。兩地風光關念切,平生事業寸心違。也知空負城南約,不是袁安不啟扉。
侯星轉作使臣星,驲傳軺車得按行。天節前驅繡衣出,蔣山搖動大江清。
舊約已湯餅,新歡仍碧香。小閑障日手,同憩臥云莊。群彥矢復沓,老夫詩在囊。蔬畦暝晚色,野興為誰長。塵我玉蟾蜍,弦君金仆姑。分曹雙壁立,中雋萬人呼。壯歲功名地,從渠山澤儒。他年玉音問,冊府起孫吳。
主人翁,轆轆轉。有手腳,無背面。或向深山里敲冰釣魚,或向鬧市中炙火搖扇。堪笑禪和子,長在蒲團上東討西尋,直是不得一回親見。當此自恣,將何證驗。瑞巖今夜事不獲已,未免擘破面門開個方便。秋風一陣晚來寒,吹斷白云三四片。
鄭君欲與蘭寫真,心神暗與蘭俱春。詩家三昧正如此,境融意會今何人。
從來磨煉出英雄,世事炎涼迥不同。萍水有誰憐季子,窮途那個飯韓公?吟成白雪思何妙,和到陽春句未功。幾度挑燈頻拂紙,漏聲催滴響壺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