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十五首 其七
佛高一丈,魔高一丈。
正覺山前,無風起浪。
金山個里,佛魔俱喪。
明星現時,且莫欺誑。
無牛乳糜,有德山棒。
為甚如此,真法供養。
佛高一丈,魔高一丈。
正覺山前,無風起浪。
金山個里,佛魔俱喪。
明星現時,且莫欺誑。
無牛乳糜,有德山棒。
為甚如此,真法供養。
佛的修行境界高一丈,魔的干擾也高一丈。在正覺山前,沒有風卻掀起了波浪。在金山這里,佛與魔都消失了。明星出現的時候,可不要欺騙自己。沒有牛乳粥,卻有德山棒。為什么會這樣呢?這是用真正的佛法來供養。
佛高一丈,魔高一丈:比喻修行者的境界越高,面臨的障礙和挑戰也越大。
正覺山:具體所指需結合相關佛教背景,可能是某一特定的佛教圣地。
無風起浪:比喻平白無故地生出事端。
金山:佛教道場,可能指某一著名的金山寺廟。
明星現時:在佛教典故中,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睹明星而悟道。
無牛乳糜:牛乳糜是一種食物,這里可能象征某種修行所需的外在條件。
德山棒:德山宣鑒禪師常以棒打學僧來接引學人,德山棒代表一種直接、峻烈的教化方式。
真法供養:以真正的佛法來進行供養,表達對佛法的虔誠和領悟。
偈頌通常是禪宗僧人用于表達對佛法的領悟和見解。此偈創作背景可能是作者在佛教修行過程中,對修行的艱難、悟道的契機以及佛法的供養等方面有了深刻感悟,于是創作此偈來傳達自己的思想,以啟發其他修行者。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但應處于禪宗發展較為興盛的時期。
這首偈頌主旨在于闡述佛教修行的道理,強調修行中要超越佛魔的分別,以真實的佛法進行供養。其突出特點是用簡潔的語言和生動的意象傳達深刻的哲理。在禪宗文學史上,這類偈頌是禪宗思想傳播的重要載體,有助于后人理解禪宗的修行理念和精神內涵。
斬木置水中,枝條互相蔽。寒魚遂家此,自以為生計。春冰忽融冶,盡取無遺裔。所托成禍機,臨川一凝睇。
玉山亭子仙人筑,小似桃源隱者家。天近方壺知劍氣,水從清漢接星槎。參差鳳吹空歌迥,爛熳龍香醉墨斜。金椀細傾新竹葉,銀瓶還出小瓊華。榮名何事頭如雪,亦欲羊裘釣白沙。
日轉梧桐影密,月明楊柳陰疏。經閣磬聲??,闖然風馬云車。
柴門寂寂閉山光,客至供糜有二方。誰薦唐衢歸魏闕,肯令王適老閿鄉。藕塘待晚對幽壑,竹院消閑近寶坊。用舍由時姑袖手,豈無真樂在濠梁。
逗暖梅梢破玉,迎長葭琯飛灰。群陰消盡一陽回。云物今朝獻瑞。自嘆人生易老,那堪節序頻催。東風次第送春來。又是一番光采。
嘵嘵六男子,弦誦各一經。復生五丈夫,戢戢丁欲成。歸田了門戶,與國充踐更。普兒初學語,玉骨開天庭。淮老如鶴雛,破殼已長鳴。舉酒屬千里,一歡愧凡情。
飲冰那得不醒然,北看成南丑又妍。建策須為萬世慮,孤忠亦有一身全。星文忍向生前墜,夢事方從死日傳。莫指鳴山歸路熟,青林黃葉度年年。
黃巖秋色雨頻頻。樓上著閑身。涼意逼羊裙。更添得、砧聲耳根。寒香吹桂,暗苞綻橘,紅日曉窗溫。客至莫論文。只坐守、方山看云。
心具良知所性根,若非窮理亦能昏。心須物格無馀蘊,藩蔽開除本體存。
三年政化被生民,甘雨祥風溢劍津。解組幡然賦歸去,攀轅無計可留恂。
憶昔神禹奠九州,茲山會計功始休。諸侯玉帛渺何許,但見萬水從東流。衣冠永閉陽明洞,夜聞鬼哭巖之幽。珠宮貝闕號龍瑞,天造地設非人謀。槎牙怪樹凍不死,化作千丈蒼玉虬。丹洞呀然仙掌裂,翠峰巧矣蛾眉修。梅梁飛去鐵鎖斷,往往雷雨生靈湫。軒轅緱神極秘怪,海上笙鶴時相投。平生閉門讀史謳,子乃探穴先吾游。明當挾子期汗漫,題詩更在最上頭。不妨山水樂吾樂,豈有饑溺憂民憂。故家喬木尚可求,有子有孫百世留。臥橫玉簫泛歸舟,吹散萬斛江南愁。
詰朝事虔謁,玄居宿齋沐。積霖喜新霽,風日散清燠。蘭橈渡芳渚,半涉見水陸。溪山儼新宇,雷雨荒大麓。皇皇弦誦區,斯文昔炳郁。興廢尚屯疑,使我懷悱懊。近聞牧守賢,經營亟乘屋。方舟為予來,飛蓋遙肅肅。花絮媚晚筵,韶景正柔淑。浴沂諒同清,及茲授春服。令德倡高詞,混珠愧魚目。努力崇修名,迂疏自巖谷。
云昏水奔流,天水漭相圍。三江滅無口,其誰識涯圻。暮宿投民村,高處水半扉。犬雞俱上屋,不復走與飛。篙舟入其家,暝聞屋中唏。問知歲常然,哀此為生微。海風吹寒晴,波揚眾星輝。仰視北斗高,不知路所歸。
取次勻妝粉有痕。參差玉軟淡精神。姑射重綃風卷亂,喜相迎。蝶戲飛層雙翅重,清中富貴最多情。全似壽陽當日事,點殘英。
曲曲紅橋垂柳樹。垂柳如煙,畫出鴛鴦浦。記得那人花里住。銀箏彈落桃花雨。一笑眉尖春意露。悄約來宵,月底修簫譜。不信閒鶯容易妒。量珠千萬依分付。